【德国大选】默克尔连任在望 德国稳中有忧

撰文: 陈冠东 甄梓铃
出版:更新:

在当今世界,德国是稳定的代言词──经济发展平稳,政治上激进势力难成气候,为不少西方国家羡慕。缔造今日局面的,当然是担任总理一职12年的默克尔(Angela Merkel)。
按民调走向,默克尔在9月24日举行的联邦选举将会击败社民党候选人舒尔茨(Martin Schulz),第三度连任。可是,今次大选行将为德国议会政治格局带来更多变化,亦显示出德式稳定有隐忧。默克尔连任后能否为德国未雨绸缪,适应急速改变的世界,将取决于与她组成执政联盟的政党。

默克尔任内经历三任美国总统、四任英国首相、四任法国总统、七任意大利总理,可见她在政坛的地位坚如磐石。今次大选的结果,很可能只是再次验证大众认知的事实。截至上周五,最新民调显示基督教民主联盟(CDU,简称基民盟)及其姊妹党基社盟(CSU)支持度达37%,大幅抛离社民党17个百分点。

然而,今次竞逐连任之途并非一马平川。原本担任欧洲议会主席的舒尔茨,在2月接过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的衣钵,成为德国社民党的领头人,出战大选。舒尔茨谈吐具亲和力,较以沉闷著称的默克尔风趣。理论上,他的政治经历与工人及城市精英都能沟通,加上他于过去四年没有参与社民党与基民盟的执政联盟,这个既是局内又是局外人的身份,对社民党难能可贵。

全方位了解德国大选2017,立即键入【德国大选专页】

联邦选举制度图解。(香港01)

经济政纲大同小异

舒尔茨出选,一度让外界以为终有人能为德国大选带来一点竞争。民调显示,舒尔茨空降让社民党摆脱长期疲弱不振的民望,为他们带来与基民盟割席的底气。2月初仍有六成德国人更希望默克尔离任,到3月初,社民党的民望已与基民盟不相伯仲,甚至有超越之势。然而,社民党的民望高潮稍纵即逝,在随后三场的地方选举中,社民党均输得一败涂地,从中暴露舒尔茨对德国政治节奏的不适应,选民对他的兴趣迅速减退。

德国人对舒尔茨热情冷却,回到“默姨姨”怀抱的原因,离不开两个执政党政纲的相似、现任德国总理12年来不容抹杀的功绩,及她执政带来的稳定局面。默克尔任内虽然经历2008年的金融海啸,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经济表现稳定,去年GDP增长1.9%,比英法高,今年首季表现亦超越英法美三国。德国的国际收支亦长期处于正数,换言之资金不断流入德国,有利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另一指标失业率则由默克尔接任时的11.2%,大幅下降至今日的3.8%,贴近“完全就业”的水平。

默克尔经济政策的成功,令社民党无法就此发动攻势,即使他们尝试提出加征一系列的资产及财富税项及大幅增加基建拨款,迎击基民盟的减税政策,但两党都同意取消为协助统一而设的团结附加税,所以市民无论任何一党执政都能受惠,而不少专家都认为两大党的经济主张并无大分别。

默克尔民望长年高企,在西方国家甚为少见。(香港01)

在默克尔管治下,德国在外交上更是声誉日隆,成为众人眼中西方价值观的捍卫者。舒尔茨却在此领域大做文章,企图在此动摇默克尔的支持者。舒尔茨在竞选早期利用个人从政背景,将自己塑造成比默克尔更愿意推动欧洲融合的人。今年7月他到访巴黎,与支持欧洲加强融合的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会面,并在享誉国际的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 Po)发表演说,表明支持马克龙改革欧盟的建议,又认同德国需要为建设欧盟付出更多,与默克尔对马克龙有保留的态度截然不同。

外交问题成辩论焦点

日益紧张的德土关系是今届大选焦点之一,加上与其相关的难民问题,占去竞选辩论近半时间。在本月9日举行的唯一一场电视辩论中,舒尔茨就此狙击默克尔。他表明,一旦当选就会取消土耳其的入欧谈判,并要求默克尔即时同意他的建议。默克尔向来只强调基民盟的立场是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未表明个人态度,可是在辩论中她掉进陷阱,明言自己认为土耳其不应该成为欧盟成员。幸好过程中她没有用上过激言词,不致影响整体表现。

如何应付特朗普亦是辩论的主题之一,舒尔茨认为这位富商“令世界走向危险边缘”,并指不能在朝鲜问题相信他。默克尔虽然没有直接批评特朗普,但对白宫主人的看法与舒尔茨相差不大。对于朝鲜问题,默克尔表明和平手段是唯一的解决方法,针对特朗普的施政争议,默克尔亦表明不认同他处理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种族冲突的方法,以及对气候变化的立场。评论家戈特沙尔克(Thomas Gottschalk)在电视辩论后的座谈会上表示:“两人谁主政,其实无所谓。”辩论后民调显示,55%德国人认为默克尔是更佳的候选人,舒尔茨失却扭转形势的最后机会。

默克尔头像配上“为德国成功”的标语,就是基民盟最佳的宣传工具(路透社)

基民盟在选战最后阶段的广告推出默克尔的肖像配以中译为“为德国成功”的口号,推销默克尔政绩彪炳的形象。《经济学人》形容,德国人在2005年时需要的是一个政务官,而不是改革者,默克尔在这12年来亦完美执行此角色,令德国成为善治的榜样。香港欧洲联盟学术计划(EUAP)副总监暨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学系教授赫斯(Hans Werner Hess)也对《香港01》表示:“德国经济情况良好,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低,年轻人没有太大担忧。”社会大致平稳,甚少出现如香港般由年轻人主导的社会运动。可是《经济学人》亦对默克尔“反应式”而非筹措长远计划的施政风格提出质疑。另有评论者怀疑默克尔能否令德国在将来续领风骚。

汽车成德国问题照妖镜

德国社会风光背后确实存在裂痕,这个欧盟最富有国家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金融时报》分析,德国较富裕家庭控制的资产比例大于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大选期间电视调查显示选民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德国第二大问题,仅次于难民政策。面对人口持续老化,默克尔亦被批评只用拖字诀,没有面向未来推动改革。

本届政府其中一宗对德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丑闻是德国车厂于2015年被揭发利用软件规避柴油车废气排放标准,今年媒体又爆出多间主要车厂合谋垄断市场,使外界惊觉德国一直引以为傲的汽车业原来问题多多。

德国多间车厂早前被踢爆在排放测试造假,柴油车市场因而大幅下滑。涉嫌合谋串通的五大德国车厂,包括有保时捷(Porsche)(上排左)、大众(Volkswagen)(上排中)、奥迪(Audi)(上排右)、宝马(BMW)(下排左)、平治(Mercedes-Benz)(下排右)。(网上图片)

德国政治人物与汽车业关系千丝万缕,政界人物退休后担任车厂说客的例子屡见不鲜。现任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在1999至2003年就曾担任福士汽车(Volkswagen)的董事局成员,而2006至2009年担任默克尔幕僚长的赞臣(Michael Jansen),则由2015年起担任福士在柏林的主要说客。这两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政界人物与汽车业界的紧密关系,亦使德国汽车业界在美国、中国大力推动无人车、电动车时失去改革的动力,在相关科技发展上渐渐落后,令外界质疑德国是否过于自满。

另外,默克尔没有担起环保大旗,甚少为逐步淘汰柴油车提供诱因。她于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随即关闭核电厂,使国家在12年间的碳排放量比以前更高,这一直为绿党诟病,后者今年在政纲里提出到2030年实现能源100%来自再生能源的目标,这将成为两党合作筹组政府的重大障碍。

默克尔今日于西方社会的崇高地位,其实亦拜西方各主要国家同时陷入混乱,稳定难求所致。英国脱欧、美国选出特朗普、法国实力持续不振等窘况,使一众西方自由派的希望放到一个执政超过10年的德国总理身上,祈求她是自由世界及价值观的捍卫者。但默克尔从不是一个有清晰政治理念的政治人物,观乎她的政策总带一点左、一点右,不断吸收执政伙伴的理念,因应情况作最合适德国的决定。在一些关乎将来的议题,例如汽车业、欧洲融合与气候变化,她其实并未给予德国以至全世界清晰的发展蓝图。

德意志历史上从不乏改革者,如马丁路德、腓特烈大帝、贝多芬等都在自己的领域作影响深远的改革,以默克尔展现出的压倒性支持度,她要做到的难度未算最高,问题只在乎于她想为德国未来留下什么。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