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神话破灭:“小蓝杯”会否成为我们最后一个掉进的坑?
中国大型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咖啡”2017年崛起,却于2020年4月2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自爆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随后股价暴跌!这个掉落神坛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如果时间重回,仅能从补贴模式里试图分辨瑞幸的不适用。
文:罗之盈(台湾媒体人,2003年~2016年任职《苹果日报》、《数位时代》、《天下杂志》,2016年后漂洋过海到中国苏州的台资企业工作,亲身历练中国式的互联网新媒体)
如太阳般崛起中国连锁咖啡店Luckin瑞幸咖啡(俗称小蓝杯),突然之间就偏离轨道、摇摇欲坠,现在看不清是原本的火光在闪烁,还是真的家门著火,正在燃烧资产。
【懒人包】太阳般瞬间崛起 3年间大起大落 一个图辑看清瑞幸咖啡事件簿:
关于小蓝杯销售数字作假的报道已经非常多,作为媒体从业人士读得有些心慌,因为瑞幸咖啡被包装好的、一层又一层的神话故事,来自被文饰的、一篇又一篇的媒体报道。作为资讯转介口的媒体是怎么掉进了这个坑?瑞幸咖啡能不能成为我们最后一个掉进的坑?
瑞幸咖啡的崛起故事堪称完美 让媒体纷纷入坑争相报道
财经媒体对于报道露出的判断标准,理论上应该来自财务数据,包括员工数、资本额、营业额、毛利率……等,来对应其在产业之间的影响力,或说是潜力,同时要进行质化判断:事业本身有多特别。不过,这些讯息很多时候是问不著的,有时候问到了也得心存怀疑(毕竟也实在是没看到经过审计的财报),因此也有其他的判断依据,例如:创办人过去资历、得过什么奖、投资人有谁、曾被哪些媒体报道、团队里有谁……等,这个辅助项目的逻辑是有其他更厉害的人先做了背书,受限于资讯取得困难,有时不得不这么做。
瑞幸在2018年崛起的一年半之间,基本上是完美故事,几乎无从挑剔:创办人有头有脸、投资人有头有脸、一年之内从无到有开设2000家直营门市、接连登上主流媒体,真的就是闪亮巨星奔向国际舞台的精彩案例。故事实在太完美,那些店面、那些咖啡、那些广告,大家确实也都看过、喝过、玩过,实在想不出来如何不掉进这个坑。但如果时间重回,仅能从补贴模式里试图分辨瑞幸的不适用。
补贴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先便宜给你用,你用习惯了就会愿意付钱来用,哪天就算我涨价了、我请你看看广告让我收收广告费,你也还是会继续用”。最成功的是滴滴打车,补贴到见骨的车费,最后寡占市场、尽收富饶江山,打车生意的前提是门槛高(需申请运营牌照/需招募司机等),这已经向潜在竞争者架起高墙,而且叫车需求相对比较刚性。补贴模式的失败代表是共享单车OFO,补贴模式养出了大量会员,但收入远远无法跟上运营生意的种种支出,终究在资金链断链后退出市场。
狂打补贴战 神话般的中国模式迫使质疑者沉默
瑞幸是消费型食品,基本上无法寡占市场、对竞争对手没有防御能力。笔者在苏州生活时基本也是如此,只有周三有折价券时才买瑞幸,从来不用原价购买(觉得用原价购买的应该是傻子)。所以,简单说就是瑞幸虽然圈到了会员、但总是圈不住,就算圈住的那几位、也只愿意花少少钱购买。在无法进入“圈得住”正循环下的补贴模式,销售量、门店数,还是虚华啊(反抗神话的力量极为薄弱,时间倒回,媒体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挑战”)。
2019年笔者曾经在与中国朋友的谈话中,轻描淡写地说出对瑞幸的小小存疑,朋友们立刻回应“这是中国模式,你们不懂”,仅能微笑收下自己的短浅愚昧。中国市场的多样化与发展速度,确实出现很多特别的故事,马云与十八罗汉的创业故事、马化腾从微信创造的社群与支付的珍珠港事变、各大视频网站大手笔购买版权圈住订阅会员等,这些近乎奇幻的神话故事,也成为其他看起来不太合理的模式,能够捞到资本、媒体资源、大众投资的原因,一个端赖野蛮生长而不能被质疑的中国模式。
自觉无法不掉进这样美丽的坑里,但我可能只能在发现那是个坑的时候,尽早、尽快做新的报道揭露(论媒体监督之无力……)
【相关图辑】新冠肺炎|Starbucks日本850分店停业 fans组人龙买“最后咖啡”(点图放大浏览):
【同场加映】3间日本特色Starbucks咖啡店:
延伸阅读:
锁定小资咖啡市场!印尼中端咖啡品牌为何能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
【本文获“食力”授权转载,原文:【投书】像神话般崛起、一夕之间掉落神坛的“瑞幸咖啡”,能不能成为我们最后一个掉进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