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逊症|前期征兆不只手震!一症状易忽略 及早发展可延脑失能
据2021年台湾健保统计资料显示,台湾有7.7万人罹患柏金逊症(台译:巴金森氏症),包括台语歌后詹雅雯及八点档女星方岑,都是患者。症是盛行率第2高的脑部神经退化性疾病,仅次于失智症,但只要及早发现、长期以药物治疗,发病后仍能享有生活品质。
不过柏金逊症症初期很难诊断出来,医生提醒除了大众熟知的“双手颤抖”之外,步态不稳也是重要前兆之一,若走路容易跌倒,千万别以为是单纯的老化或骨科问题,建议尽速前往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相关文章:脑退化|身体怎告诉你有失智症风险?得病前2年或现便秘等10征兆
随着社会迈入高龄化,预估2025年每5位台湾人就有1位年逾65岁,随着老年人口增加,步态不稳成为不容忽视的老年问题。台湾成大医院神经部林典佑医生指出,长者步态不稳有多种可能,其中一项是脑部神经退化性疾病,“柏金逊症”就是其一,更是盛行率第二高的脑部神经退化性疾病,仅次于失智症。
林典佑说,长者容易跌倒的原因相当复杂,简单可以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睛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心理疾病”以及“体力衰竭”等6大类;其中的神经系统疾病,又有许多因素会造成步态不稳,而柏金逊症就是其一。
“很多人认为,柏金逊症一定会有‘手脚颤抖’的症状,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
林典佑分享诊间案例,有位56岁女性病患因步态不稳接受过多次脊椎手术,造成她无法行走,只能靠轮椅代步,因此由家人带来医院检查,想申请身心障碍鉴定与失能诊断书。
林典佑打开X光片一看,发现病患脊椎上满满钢钉,不解这样一位相对年轻的中年女性,为何接受如此多的手术,却依然无法行走?详细询问病况,发现她除了无法行走,还有全身僵硬酸痛、躺不住、站不起来、右脚因无力而颤抖等症状。
综合个案症状与病史,林典佑怀疑除了脊椎问题,这位女病患恐怕还有柏金逊症病,进一步安排脑部多巴胺神经元核医造影检查,确诊她是柏金逊症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很快就脱离轮椅,进步到可以自行走路。
手抖、走路不稳、身体僵硬要注意
柏金逊症病是一种脑部退化疾病,因为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影响神经传导,出现身体僵硬、双手颤抖、身体前倾合并小碎步,容易跌倒等多种运动障碍;有些人则有忧郁、“扑克脸”、讲话含糊等症状,甚至写字越写越小,都有可能是罹患柏金逊症。
虽然有少部分族群会在40岁以前发病,但柏金逊症好发年龄为50到60岁,据健保2021年统计资料显示,台湾有7.7万人罹患柏金逊症,包括已逝抗议天王柯赐海、台语歌后詹雅雯及八点档女星方岑,都是柏金逊症患者。
柏金逊症4个核心症状:
1. 肢体颤抖
2. 动作缓慢
3. 肢体僵硬
4. 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他说,很多长辈因为肢体颤抖,警觉到可能是柏金逊症病而求诊,却忽略了动作缓慢、肢体僵硬及步态不稳等其他3个症状,只觉得可能是老年本来就会出现的衰老症状。尤其是步态不稳最常被忽略,因为多数有异状者会直觉找骨科求治,却忽略了可能因为柏金逊症病所造成的步态不稳。其实只要4个核心症状有2个以上,临床上就会高度怀疑罹患柏金逊症病。
手指操+行走测试,每月自我检测
林典佑表示,柏金逊症好发在50岁过后的中老年期,台湾动作障碍学会提供一项检测动作缓慢和肢体僵硬的简单技巧:
以“手指操”动作,用单手做出OK的手势,接着张开食指与大拇指,再快速将食指与大拇指指尖连续点25下,过程中出现动作停顿、手指打不开、动作变慢、速度改变或开合大小改变,就可能有动作缓慢或肢体僵硬症状。
至于步态不稳,可以做3米的起身行走测试:受测者坐在椅子上,站起来往前走3米,绕过摆放的物体或圆锥回来再坐下。绕一圈的时间大于10秒,代表走路速度开始变慢;大于20秒,代表活动力明显下降,有步态不稳容易跌倒的可能性。
林典佑说,柏金逊是能用药物控制的疾病,只要能早期诊断,就可以借由药物减缓失能,增进生活品质。此外,维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及培养规律的运动习惯,也是避免神经退化疾病找上门的良方。他也呼吁,柏金逊患者无须丧志,好好与医生讨论病情并积极治疗,相信一定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走跳人生。
【延伸阅读,更多银发保健养生建议】
老人痴呆|五管齐下预防老年脑退化 除饮食、睡眠 这3点也重要
失智症|熟悉地方迷路属失智症警号 10大前期征兆放任不管恐恶化
延伸阅读:
50岁后,易出现脑功能下降状况!中医师分享10种护脑食物,远离大脑退化
咖啡5大好处,肝癌、巴金森氏症、糖尿病一网打尽!专家解析: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较好的咖啡?
【本文获“今周刊”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