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忧悲过度气郁伤内脏 5个穴位稳定情绪纾缓心悸失眠
抑郁、焦虑、压力大?中医角度,情绪可影响五脏六腑机能,尤其“心”最受波及,故情绪病常有失眠、心悸等问题,而治疗情绪病亦以安定心神为主,可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注册中医师徐得光撰文介绍有助稳定情绪的穴位及生活贴士,希望有助纾缓大家紧绷的精神。
撰文:匡德中医诊所注册中医师徐得光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五项身心健康指标作标准,2018年港人的健康精神指数平均分是50.2分(满分为100分);有学术研究曾指出,个人精神健康指数低于52已是不及格。
情绪病在港渐趋普遍
情绪问题在香港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一项本地研究估计,每5名港人就有1个受情绪病(包括焦虑症、惊恐症、躁郁症等)困扰,比例高于全球3倍;而医管局的资料亦指目前香港抑郁症患者估计有高达30万!
情绪问题可致病?
在中医角度,人的情感表达可分为“七情”,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百病生于气”,七情太过可致病,其病理变化规律可从“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理解(按图):
喜:心神涣散
所谓“暴喜伤阳”,过度喜悦会伤害身体,令心神涣散,故常会闻说有人因中巨奖,开心过度而突然晕倒!
怒:肝气上冲
曾有一病人与太太吵架,肝气上冲,导致眼部出血,名附其实“眼火爆”!
忧思:气郁腹胀
常常忧思过度,经常叹气频频,气结而不能舒解,会导致气郁于内,因而出现食后腹胀问题,真的是“条气唔顺”!
悲:气机受阻
人在悲伤流泪时,常会出现气促饮泣,原因是气机受阻不能上行,仿佛气消失了,故会出现气促,甚至呼吸困难的情况。
恐:气血下行
俗语说“吓到濑尿”,其实是对恐惧令气血不能上行,气往下走的结果。
惊:气乱心悸
患上惊恐症的人常常心慌意乱、精神恍忽,正是因惊慌引致气乱,气不定所以出现心神不定,甚至心慌、心悸。
情绪病多有心神受扰、情绪不稳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简而言之就是情绪的好坏和稳定与否会影响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中以“心”最为关键。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心静则神安,安神才能稳定情绪,而情绪病多有心神受扰的问题,常会心神不定、惊恐不安、多疑多虑、心慌心悸和失眠多梦。
因此,情绪病患者以治心尤为重要,而心神不安的原因很多,表现出来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亦有所不同,如常有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对事物失兴趣的话,应著重益气养心、解郁安神,可用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若是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的情况,则应降火养阴,清心安神,可用酸枣仁汤合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
不过,情绪问题多样而复杂,兼症颇多,具体用什么中药治疗,需按个别病人实际情况,经辨证论治而定,应向医师查询。
以下有五个对改善心神不安有帮助的穴位,可施以按摩治疗,在穴位揉按每10秒放松一下,每边各按5分钟(按图):
1. 少海穴
位置:屈肘时,在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踝连中点取穴
功能:理气通络,养心安神
2. 神门穴
位置:位于手腕,掌心朝向自己,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关节横纹处,骨头之间凹陷处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自律神经
3. 安眠穴
位置:位于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中点处
功能:主治失眠、心悸、眩晕
4. 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侧,在第一、二脚指跖骨连接部位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肝火、郁躁等
5. 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的凹陷处
功能:补肾阴、济心火,主治失眠
起居心态配合养“心”
除了穴位治疗外,养心定神亦需配合起居作息和个人心态,以下有三个生活贴士让大家参考:
11时前进睡:胆经和肝经都是于晚上11点至凌晨3点循行,这段时间已入睡对身体生理功能修复能起一定帮助
适量运动和恬静时间:动以养形,静以养心,户外活动多见阳光,能增加阳气;同时应留有安静时间,放松肌肉和情绪
别太受外在环境影响:所谓“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太在乎别人看法会对身心造成压力,应保持被夸赞时不兴奋忘形、被羞辱时不灰心丧志的心态
此外,调节饮食也有助安定心神,以下有两道糖水、茶饮,大家不妨参考(按图):
相关新闻:【抑郁症】性格乐观都会抑郁? 不应对抑郁症患者说的6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