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周年︱习近平出席香港庆典 惯例之外还有三重意涵
根据新华社6月25日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考虑到疫情因素,虽然不少媒体仍在猜测“出席是否意味着到港”,但就其本身而言,至少有三重意涵值得关注。
首先,逢五逢十的香港回归周年日 ,恰恰也是特区新一届政府就职典礼,故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港出席庆典活动,已经是回归以来的惯例,但今年是25周年,在惯例之外,亦增加了一重意涵,因为邓小平承诺“五十年不变”,走到了中期时刻。
为什么“五十年不变”的中期时刻非比寻常?一方面是承上启下的符号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系统回顾、总结并反思治港经验与教训的节点意义。基于这样的承上启下与全面回顾,25周年不同于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二十周年之际的“总结上一个五年”、“着眼下一个五年”,而必然需要将对香港问题的思考放在“过去二十五年”、“未来二十五年”,以及“2047之后怎么办”的维度上,这也是习近平今次讲话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香港01》去年11月曾发表文章《在“五十年不变”的中期 追问香港“遗留问题”》中写道,在这样的时刻,有必要继续追问香港的“遗留问题”,既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也是作为香港再出发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这样的符号和节点意义,既有中共一贯的政治传统使然,也是因应于香港的现实,当“五十年不变”走到了中期时刻,再加上香港过去几年发生的大小事变,人们也不免追问和疑惑:五十年之后,“一国两制”还可持续吗?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会见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时表示,“五十年不变”是一个哲学概念,不是一个数字,只要“一国两制”能够按照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就不会变。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沈春耀5月27日在基本法法律论坛视像发言时亦谈到,“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只是形象化说法,应理解为首五十年“不能变”,五十年后就是“不需要变”。
不管是夏宝龙的“哲学概念”还是沈春耀的“形象化说法”,都还在邓小平当年论述的延长线上。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郑陈兰如基金宪法学讲座教授陈弘毅看来,讨论“一国两制”的可持续性是有先决条件的,也即“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繁荣”,“试想如果我们现在是于2014年的秋天,‘占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么,我们对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可持续性,应该会是十分悲观的;同样地,如果我们现在是于2019年秋天,看到遍及港九新界的暴乱愈演愈烈,我们肯定会觉得,一国两制在香港是没有可持续性可言的。”
随着香港国安法落定止暴制乱,修改选举制度堵住管治权旁落风险,新选制下的三场选举顺利进行,“一国两制”的可持续性讨论有了基础和先决条件。可以说,二十五周年,具备了进行前瞻性研判香港“二次命运”的天时、地利、人和。而习近平今次出席香港庆典,尤其是期间的讲话,无疑将为这样的疑问与讨论指明大方向,并做出新的政治承诺。
最后,虽然按照官方表述,香港已经“由乱转治”,接下来的目标是“由治及兴”,但回到政治现实,现在的香港,虽然看上去“不乱”了,马照跑、舞照跳,但还未真正“由乱转治”,修例风波的阴霾还在,疫情带来的冲击还在继续,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认知陷阱还在,恐共、反中的情绪和土壤也还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的角色和定位是什么?如何才能“发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所需”?香港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经历过大小风波冲击的香港,迫切需要这样的方向感、确定性,而这,也是习近平今次对港讲话的重点。日前,有建制消息即指,习近平将发表重要讲话,谈及“一国两制”发展,其中一大重点是香港创科,特别可留意中央近期出台的《南沙方案》。
回看过去二十五年,不只是香港自身之变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香港之变背后的中国之变,也让整个世界猝不及防。今天人们回看与总结时,虽然理性上知晓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但感性层面仍不免感慨:如果2015年的“8·31”方案没有被戏剧性否决,香港今天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港府2019年没有启动修订《逃犯条例》,香港今天会不会也不一样?在诸多偶然性之外,“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注定无法偏安一隅。接下来,在“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下半场,香港如何继续扮演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试验场角色,依然任重道远,依然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