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座“港珠澳大桥”? “金厦大桥”映照人格分裂的台湾
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日前造访金门,替党籍参选人站台。6月18日接受地方有线电视台专访时提出,厦门与金门近在咫尺,他主张兴建金厦跨海大桥,让两岸融冰,且“做一条桥,金门的问题就解决一半”,引发热议,至今仍在台湾政坛发酵,被戏称为“惊吓大桥”。
台湾陆委会发出严正驳斥,以两岸关系与中共对台政策“时空背景不同”为由,痛责柯文哲“无知荒谬”。无党籍台北市议员林颖孟批评,柯文哲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民进党立委则质疑,“金厦大桥”的主张,“难道是要替解放军铺路?”
台湾基进党新闻部主任张博洋以“港珠澳大桥”为例,指中共有意借由该桥推进大湾区群体认同,来潜移默化改变港澳人的自我认可。他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将会被中国釜底抽薪式的改变,“变成仅仅只是广东省大湾区的两座城市。”张博洋批评柯文哲,“真是懂得帮习近平分忧解劳呀”。
金厦大桥可谓蓝绿“共识”
柯文哲抛出“金厦大桥”的主张,在台湾遭到一面倒的围剿,而近期在两岸政策上收缩的国民党则显得尴尬,放在台湾当前的政治氛围来看,一点都不令人意外。毕竟台湾深受美国围堵中国意识形态化的影响,凡是涉及两岸的议题,都会被打成“卖台”或“保台”的选边站,更何况是涉及两岸前线区域实际物理接壤的“造桥”,自然会被操作为“木马屠城”的危机恐惧。
不过,摊开两岸关系史,“金厦大桥”可非柯文哲一人之创见,而是蓝绿政治人物的“历史共业”。民进党陈水扁执政的第一任期,时任台湾交通部次长游芳来就说过,未来将一并研究兴建小金门至大陆厦门间“金厦大桥”可行性;如果两桥都建,未来可从金门直驶厦门。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时期,其本人曾表态将完成金厦大桥的评估,把金门与厦门作为两岸“和解之门、和平之门、合作之门”。
此外,2015年12月民进党提名参选金门立委的陈沧江,当时政见包括在一年之内评估兴建金厦大桥、金厦捷运、观光缆车,获得党主席蔡英文同意列为共同政见。时任副总统的陈建仁,也在金门辅选时答复,“民进党深知这座跨海大桥对金门的重要性,但需要两岸诚意协商,才可能实现,愿意从中央到地方一起来努力打拚。”
政治靠美经济依陆下的金门
“金厦大桥”在台湾政客口中一喊20年,连个影子都没有,且沦为政党互相攻诘的口水仗,有人认为体现了政治人物的“骗票”本质。话虽如此,台湾公共政策与建设往往一拖数十年,理性讨论空间被民粹情绪绑架压缩,但从金厦大桥的倡议“不绝如缕”来看,其实还映照出了台湾现实处境的客观矛盾。
在以中美大国博弈为表现形式的世界秩序格局重组“百年大变局”之下,台湾处在地缘政治板块碰撞的最前线,在政治和安全上依循“冷战思维”对美国路径依赖,在经济上则与中国大陆形成了紧密的连结。就算民进党执政“亲美抗中”了六年之久,台湾与大陆“经济脱钩”的想法,借用陈水扁的话来说,“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台湾政经结构形成的相悖矛盾,金门作为前线中的前线,自然受到最为直接且明显的冲击影响。在冷战时期,金门充当“复兴基地”的军事前沿,社会生活完全被战地化,甚至连解严时间都比台湾本岛晚了五年。金门马祖在1992年11月解严之后,又经历了两岸从恢复接触谈判到冰封紧张,更见证了中国大陆崛起之后两岸实力消涨。首当其冲的金门,其话语权却始终在台北主导的政治关系中处于边缘。
金、厦早已形成紧密生活圈
金门与大陆福建历经八次“技术商谈”加上三次“工作商谈”,于2015年7月正式签订《金门自大陆引水购水合同》,并在2018年举行盛大通水仪式,一举解决了金门人长年缺水之苦,无奈得不到台北政坛的由衷祝福。2019年8月大陆暂停核发陆客赴台自由行签证,金门、连江、澎湖三县首长齐赴北京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会面,希望争取将“赴台”与“赴金马澎”区隔开来,得到陆方回应会考虑台湾离岛三县县民福祉。
事实上,金门居民与厦门形成生活圈,无论从地理位置或文化亲近性,都是必然的趋势。据金门县政府统计,金门人在厦门购房两万多套;也有媒体报道,疫情之前金门人透过小三通到厦门购物早已是常态,还有金门大学学生留言称“听以前学长姐说,疫情前星期五晚上去厦门,星期一早上搭最早的船班回来上课。还有晚上去厦门夜店,隔天最早的船班回来,希望毕业前能去一次”。
而在政治情感联系上,美媒《华盛顿邮报》曾在2020年9月报道,指金门居民常被排除在“台湾人”的身份边界之外,认为“中国威胁论”是台北政客的“危言耸听”,也有居民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未来”。2019年年初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提倡“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当时金门县长第一时间正面回应此“新四通”,指期望两岸共同努力落实“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
“金门最大的危机在台湾”
这些想法看在台湾本岛人眼中,恐怕视为“奇谈怪论”,却反而折射出台湾本位主义对同属政治共同体成员的精神罢凌或情绪勒索。在柯文哲“金厦大桥”引起争议之前,金门县长杨镇浯6月13日接受网媒专访,坦言“金门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于对岸,而是台湾本岛民众”,一席话清楚揭露了金门与台湾之间的内在紧张。
杨镇浯的大白话是否有理?其实只要看一下民进党党旗上的台湾地图,没有钓鱼岛就算了,连金门等离岛也不见踪影,已然显见台湾政治人物这些年来透过“公民民族主义”打造“台湾国族认同”的真实内涵了。
金门离岛烈屿乡(小金门)2009年曾举行公共议题咨询性投票,其中一项即“是否希望兴建金厦大桥”,同意比例高达88.21%,基本代表了金门民众对此议题的心之所向。不过在地民众的认同与利益,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被来自台湾本岛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政党对立所淹没和牺牲。
平心而论,“金厦大桥”究竟盖不盖的争论,其实是台湾在两岸关系客观条件下所处位置的缩影。中国大陆政经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现实下,香港整合进了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规划,而仍处于分裂分治的两岸,金门先行一步被大陆辐射出来的巨大动能涵纳进去。
可以预见的是,金门于今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折腾,以及北京所迈开的统一步伐,未来都将蔓延扩及到台湾身上,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台湾社会内部由于政经相悖形成的“人格分裂”拉扯,终将需要直面的,不会只有“金厦大桥”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