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上京.三|香港利益固化 特首为地产商还是为市民开新篇?
李家超5月8日当选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5月28日起程访京,预计30日接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颁发委任状,两地不少民众期望他能治理好香港,更关心他当选后能否提早通关,发展好粤港澳大湾区。
回归以来,香港根本问题在政治还是民生,多年来持续引起香港和内地民众议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香港经历亚洲金融风暴、SARS(沙士)、占中、反修例风波等多个挑战,经济民生“老大难”的深层次问题也未有得到解决,香港政府在治理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李家超要团结和带领740万香港居民,同为香港开新篇,让香港市民真心朝向政府、香港和国家,政府有必要深入了解香港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探索解决方案。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何25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都没能解决香港问题?”
此为“李家超上京”系列专题第三篇。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排名全球第七位,香港在“政府效率”的排名维持在榜首,但在“经济表现”、“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的排名则较上一份报告稍低;在子因素方面,香港在“商业法规”继续排名在全球第一位,在“国际贸易”、“税务政策”、“金融”以及“管理方式”的排名亦保持于全球前三名。但是,为何仍解决不了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多年关心香港深层次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席教授、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解决之道是发展香港经济,通过发展经济,香港特区政府可以解决住房问题。如果李家超能达到其改善住房计划的目标,就能奠定香港长治久安的基础。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去年(2021年)也表示,香港的政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心问题,市民的认知不足,政府要做好解说工作。梁振英强调,如认为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所有问题就“一天光晒”,是低估问题,必须透过完善选举制度,坚持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逐步解决香港的问题。
终审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国能在2019年发表文章,罕有评论港府指“政府犯下严重的政治判断失误”,低估港人对内地法律制度的不信任及香港日趋“内地化”的关注,引发社会对警队很大的不满。
李国能认为,在《基本法》之下,特首是对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负责,但香港人感到特首过度侧重前者,他认为特首必须为香港人更多发声,并彰显于人前。言论反映内地和香港政府在政府治理和政治判断的不足,香港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人心问题。
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近日也表示希望李家超完善国安课题之后,重新检视政制是否有可改进地方,而政制改革正是为了让政府有更有效的治理结构。
前行政会议召集人、行政立法两局首席非官守议员钟士元在《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中指,特区政府必须制订一套政党法,并鼓励政党健康地发展; 政府亦应提升公民教育的素质,栽培更年青有为的政治人才,鼓励有能力的公民多参与政治。
在香港完善特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后,钟士元当年建议成立《政党法》符合香港的发展利益。如今特区情况更符合中央对港基本方针政策,中央主导进行完善香港特区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的方针政策下,更适合发展政党政治,让香港政制公平、公正和顺利发展。
善治不能说一定能解决人心问题,不过逐步解决香港的问题,能够增加香港市民对政府和香港的信心。有效的治理结构是香港治理的核心。治理香港,政府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李家超近日重组政府架构,增设3个副司长,增至15个政策局,研究设立“政策研究组”,强化统筹,聚焦协同,反映新政府也试图直面自身治理和结构的问题。
李家超盼建“会做事”的政府 郑永年:做成事很重要
被问到完善后的香港选举制度,郑永年在访问中,解读“爱国者治港”。他认为,爱国是任何民主制度的原则,要实施“爱国者治港”必须确保候选人是香港人,不是外国公民;必须在行政管理上,有丰富治理香港的经验;获选人必须有能力。
李家超出身警队,在港府工作45年,曾任保安局局长、政务司司长等职务。郑永年认为,警队出身的人也能当政府首脑。艾森豪将军当过美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当过法国总统,也能从事政治,外国政客批评警队,明显是双标,无稽之谈。
李家超在政纲中表态,将推进建设“会做事,做成事”的政府。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指出,对管治者提出了新高要求称管治者“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治港重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治理不是说的,而是做的。
而在“一国两制”之下,治港者包括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年底通过“香港国安法”草案前,李国能曾发文质疑,由特首指定法官审理国安案件损害香港司法独立。
特区政治体制以行政主导,在行政、立法上已经比较全面贯彻爱国者治港,在司法独立的司法机关如何落实“爱国者治港”想必成为香港未来25年治理的问题,也是香港市民也比较关心的议题。
郑永年表示,香港发展了很多年,一些利益固化了,比如金融和地产。蛋糕“固化”,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做加法,在新的产业里找机会。否则怎么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怎么给年轻人以希望?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流动。
郑永年认同李家超的“会做事、做成事”的理念。他提到,香港不缺会说的人,描绘蓝图很多人都可以,关键是怎么实施,路径怎么走。民生、住房问题说了很多年了,不少香港官员去新加坡学习过,就业怎么解决,产业结构怎么调整,都是长时间积累的问题。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可靠的政治基础,没有政治基础,提出一个方案,久拖不决,蓝图会在政治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也做不成,所以李家超要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做成事”很重要。
前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顾汝德(Leo Goodstadt)就曾称香港是“失治之城”,他批评港府不作为,忽视青年声音,才会激起市民对政府及社会所积累已久的不满。在《失治之城》一书中,他指“官商共治”是社会不公义的根源,加剧了贫富不均现象。
他批评,商人出身的前特首董建华迷信商业模式,盲目认为“官商共治”能解决自己无力带领政府并提升行政效率的问题,尝试以高官问责制统揽大权,用商唯亲, 并削弱以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为首所统领公务员的文官系统。
前特首董建华2000年在立法会介绍问责制方案时说:“实行“问责制”,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在确保公务员架构稳定、延续的大前提下,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可以回应社会诉求,为自己的施政成败负起责任,甚至在需要时辞职下台。但是,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下的终身制、常任制和任免制度,与这样的社会诉求并不符合。”、“问责官员要承担责任,他们就要重视民意,更要体察民情和勇于面对市民大众,以政绩表现赢取市民大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样,特区政府将变得更加开放,更直接听到市民的声音,更能够及时回应市民的诉求,建立更有民意基础的政府。”
22年来,主要官员有没有回应社会诉求,为自己的施政成败负起责任,甚至在需要时辞职下台,“问责制”是否有效,社会自有公论。
历届特首都尝试将商业模式和商界精英引入政府,以此分摊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并积极为商界谋求利益,加深“官商共治”的既得利益格局,令香港成为大资本家的牧场。
面对种种“失治”问题,顾汝德认为香港市民一直在忍耐着政府的无能,港人不可能无限期地包容。在25年来,港人不能以任何有效的政治或行政方法改变政府,也不可能把意见 直接传达中央以制衡政府,只能无限期地包容, 并透过司法覆核制衡政府,把独立的司法机关当作政治舞台, 甚至不切实际地奢望外国势力能影响香港内部事务,形成香港社会无法修补的撕裂和不信任。
香港近年出现种种政治动荡,香港政府和商界的“官商共治”无法解决长期以来的民生困局,为中央更积极在香港落实全面管治权埋下伏线。
顾汝德在2019年接受香港01访问时,直言林郑月娥最失败之处是无法解决住屋、医疗服务、老人与残疾照顾以及高等教育方面的严重短缺问题。虽然不全然是她的责任,而是该归咎于首两任特首拆毁了香港的社会保障网。
他认为,林郑月娥上任时沾沾自喜地声称,有“管治新思维”及“理财新哲学”,却继续承传其前任的管治思维,墨守成规复制“官商共治”模式,以“量入为出”为理财桎梏,其实并未有管治新思维、新哲学去解决香港长期以来的问题。他说,好领袖可以解决香港问题,而这个领袖必须“兼听齐明”、“任人为才”。
要为民发展,为民开新篇,难免会动到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而香港大地产商是民生、经济、产业等范畴的最大得益者。外媒《路透社》去年9月报道,梁振英曾称,由于大亨们与香港的政经关系密切,北京很难将他们完全排除在外:“他们是相关的政经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香港需要谨慎,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报道也指,中央政府向香港地产商提新任务,需支持北京及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不过,地产商是卖家,市民是买家,要卖家放弃利益为买家想一想,为他人作嫁衣裳,不符合资本主义,也不符合经济原理。而香港地产商多年来都是中央政府的亲密盟友,在内地有丰富的人脉和资源,对各地政府都有经济贡献,地产商会服从新特首、政府、治港者的“胡萝卜加大棒”,还是“你有你的口号,我有我的生意;你有你的后台,我有我的后台”,耐人寻味。
香港问题不会单因为“香港国安法实施”、“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新的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当选而解决香港问题,这些只是香港由乱转治的基本条件,而是应该不避利益固化的问题,考虑制订一套政党法,并鼓励政党政治在香港健康发展,正本清源解决治理问题,才能为民解患,为香港开新篇,让香港市民真心朝向政府、香港和国家,让国家和香港共富共荣。
诚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表示,治港者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才能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香港和香港市民安居乐业,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生活在香港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