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捕捞”背后 隐藏着更深危机
中国紧绷的舆论环境下,地方警察大范围趋利性执法(俗称“远洋捕捞”)的丑闻曝光实属不易。《人民日报》等官媒都进行了直接地批判,中南海亦高调表态要严肃整治。
其实过去十多年间,中国不同地区的警方一直在跨越界线,对民营企业进行突击搜查,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和个人财产。最近几年成泛滥之势。这种恶劣的行为早就在民营企业圈造成惶恐不安的寒蝉效应。
爆出此次事件源自广东省的一份内参,直接用“远洋捕捞”来形容这个经济发达省份近年来成为异地执法的重灾区。梳理近几年中国公开的讯息,可以发现内蒙古、河北等北方省份的公检法扮演了“捕捞者”,而广东、浙江等南方则是“水美鱼肥”的区域。此次“远洋捕捞”可谓是政府内部爆出,媒体随后跟进。
“媒体监督”并非提倡斗争
中国大陆媒体近些年陷入普遍“生存”困难,所谓负面报道与调查性报道都处于匮乏时期。就如“远洋捕捞”丑闻,民营企业遇到的类似刁难远不止趋利性执法,但内地的官媒或摄于政府与强力机构压力,难以履行实质性的舆论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北京高层获取更多社会讯息的能力。
最近十多年,媒体圈一直在争论所谓的“异地监督”问题。前几年山东某媒体高官曾称,“从来不做跨省的舆论监督,不看别人的笑话,从来不转播任何灰色地带的东西,只转发正能量。”而早在2011年,湖北省委甚至已明确要求本省媒体不搞异地监督,不搞跨省监督采访。
当某一地区发生敏感案件或事件时,本地及本领域的媒体因政府压制等种种缘由通常不主动进行报道,域外的媒体会以超脱的地位和视角来开展媒体报道,从而推动事件地曝光进入公众视角,促进上级政府了解并启动问题解决程序,这种现象在网络讯息时代尤为显著。
在中国,这种异地监督的辩证伦理始终没有解决好,政府网管部门往往采取更多 “一刀切”的办法规避真正问题的发现。同时,官员们动辄强调“斗争”,压制不同声音的出现。习近平曾明确告知“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中共斗争是“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本的新闻监督缺失,各级官员不分青红皂白的施压,下情不能上达,重要讯息渠道被粗鲁堵塞,很可能客观造成了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会发生。
“远洋捕捞”带来系统性危机
这种来自远洋的“味道”的确让北京难堪,从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民营企业对政府与政策信心丧失。在这样的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期盼的公平、公正的经营活动都是在“炮火”中进行,其实这也严重扰乱了国家整体市场活动。
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法律诉讼成倍增加,往往企业赢得了官司,却根本不可能让政府履行判决。对于民营企业主来讲,“政府不报复打击就很不错了”。如果中央梳理这类问题就能发现,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生存环境并不像政府宣传的那样光鲜,实质完全相反。中国政府正在加速立法“民营企业促进法”,可很多声音并不看好这样法律的出台,它们会联想到地方政府借此法的名义进行更多地管制与盘剥。
远洋捕捞揭示的问题,其实是地方政府委托强力机构以法律名义进行的选择性、趋利性、过度性执法的叠加,民间甚至公开称之为政府(以法律名义)“黑社会”行动。民营企业面对的还有钓鱼执法、近海垂钓、池塘炸鱼、考古挖掘、特勤引诱、保护性抓捕等等。这些民间的隐晦词汇,映衬了社会的诸多不满,而不少民营企业都曾遭遇“抄家式办案”。当然,上述五花八门的“法律行动”,几乎没有出现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中,从侧面印证了地方政府“专捡软柿子捏”的投机心态。
一篇题为《论远洋捕捞 :这架势是要把民企老板搞绝种》的网文这样写道:这世道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就说民营经济,一方面政策利好加持,官媒吆喝鼓劲,另一方面,几乎每天都有不幸的资讯传来,民企老板或泣血呼号,或身陷囹圄,或离奇殒命。针对“远洋捕捞”,官方话语声色俱厉,可是对此恶劣行径,你见过有被公开追责查办的么?干成几票的,怕是正论功行赏,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呢。
上述诸多乱象究竟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何种冲击,耐人寻味。外界更关心北京是否将“远洋捕捞”视为对政治政权的严重冲击;是否能够放开更多讯息渠道强化舆论监督;是否采取强力措施扭转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是否对涉事的地方政府严加惩处。
如若连最基础的法律都不能兜底,信任崩塌就会接踵而来。此类丑闻不仅是对民营企业的侮辱,更是对法治,对经济宏观面的系统性打击。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类事件绝对是带来惊涛骇浪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