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经典40年电影版:00、10年代的港女完全体
上回看过80、90年代电影中的型格“港女”,今集自然要看看近代我们口中的“真・港女”。而谈及“真・港女”,当然不能不提近年流行的都市爱情电影。里面的角色令港女的形象更鲜明,甚至出现定型的走向。
其实“港女”一词的“历史”大概只有十年之久,大抵在2006、2007年开始被人挂在口边,直至《星期二档案》一连推出两集有关港男港女互讲的“纪实”节目,这香港独有的词汇正式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爆发,电影界对“港女”的讨论当然也是家常便饭。2010年著名影评人卓男亦在《号外》中发布〈香港电影里的港女完全变态报告〉一文,总结了港产片投射的港女荧幕形象:“自恋、任性野蛮、自命不凡、拜金、媚外、漠视他人权利……”不过,尽管如此,她们总被塑造成在爱情关系中处于弱势的角色。
10年代《志明与春娇》系列、《原谅他77次》:被误会的港女完全体
依旧是都市爱情电影,但这两套电影讨论的不只是情侣的爱情关系,而是“港女”的年龄、身份、社会地位对男女关系的影响。约定俗成中的“港女”形象除了拜金,其实近两三年还多了一个延伸的特征,觉得她们常常小看男生,嫌他们不够上进、没有事业心,又不为未来打算,赚钱又不够多,何来将来生活?这两套电影的主角,将00年代的“港女”雏形推向极致,不仅中了卓男口中的“漠视他人权利”,更重要的是导演和编剧设计了男女间的不对等关系:前者主角的春娇年纪比志明大,任职化妆店销售人员深得上司信任,甚至派她前往外地担任新店店长,事业发展前路无限;后者主角Eva是律师,生活圈子全围绕著上流社会,分手后亦获富商力追,生活该不愁衣食。奇就奇在,她们的生活都受情所困,烦恼著要原谅比自己幼稚的另一半,顺理成章将“女人感性,男人理性”的定型加诸剧情之中。
其实大概是踏进千禧年打后,港产片中的女性荧幕形象竟开始与女演员私底下的形象交缠在一起,从郑秀文信教前的“臭四港女”形象、杨千桦癫丧的“大笑姑婆”和婚后的“年上女”形象,到阿Sa作为情场失意的“轻熟女”,感觉她们已经与电影中的角色密不可分。连《原谅他77次》的编剧兼原著小说作者李敏亦直言,角色根本是为阿Sa量身订造的。回归上集提到的“Gender Performativity”,这些角色与演员的造型、性格以至故事全都真假难辨,将真假之间的界线搅乱。这种暧昧不明某程度上亦加深了“港女”的定性,让观众认定这些演员全都在电影中“做自己”,二度强化这种“performativity”。而在这个网络年代,人人都能做影评人,这种所谓“港女”的表象亦顺理成章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众矢之的。
未知何年何月,“港女”才能洗脱被冤枉的负面形象?
影片制作:Stefanie 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