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谈政治也谈美学
香港回归20周年,今天谈政治也谈美学,因为两者总是密不可分的。光看著满街的“热烈欢迎习主席”横额和政府官方的核突文宣设计,那些大鸣大放一滩滩的颜色足够刺痛我们的眼;更不用说昨晚那场庆回归晚会,一片歌舞升平粉饰太平。殊不知,那些本会刺痛我们眼睛的“美学车祸”,原来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不过,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一锤定音,判了香港美学的死刑?
常说美学总结自经验,好像讲得太过虚幻,总而言之其实是我们如何吸收和选择何谓“有美感”的事物。当中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美感的,除了个人印象和经验,还有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的影响和掌控。不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美苏冷战时期还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美学发展总是与宏大论述(Grand Narrative)脱不了关系。这也能解释,不同时代的书画、艺术品甚至政治文宣(propaganda),都有著强烈的风格和统一性,每一季时装潮流的变换和循环也是一样的道理。
的确,回归后突兀的恶俗文化越见越多,与原本香港的景观格格不入。不过,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一锤定音,判了死刑?就著这个问题,我尝试寻找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为我们解说香港美学的何去何从。
话虽如此,Charles亦尝试为业界平反,近年香港的独立建筑设计其实比以前发展得更好:“回归以来,有很多中小规模的建筑事务所在香港成立,透过接洽一些规模较小的计划,在美学和设计上做很多不同的尝试,让本地建筑界的创意更贴近国际水平。近年亦有不少国际建筑事务所来港寻找合作伙伴,证明业界其实比以前更有实力。”像位于金钟的亚洲协会香港分部,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由著名建筑师Zaha Hadid设计的创新楼,执行部分全由本地建筑事务所AGC Design一手包办,可见香港建筑早已于世界舞台发亮。不过,Charles倒觉得,现代香港美学失去了方向:“大概也是后殖民的影响,我们找不到自己一套独特的design language。像我们常说香港是中西合璧,中是哪个中?汉朝、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是哪个西?英国、美国还是欧洲?太多事情我们要去厘清、去选择。”我们常说唐楼、蓝屋、本部大楼就是代表香港建筑,若我们不去了解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其实这些建筑也只是空有外表的图腾。研究后殖民主义和建筑的教授Ackbar Abbas曾提出“Theory of Disappearance”,空有建筑本身而忘掉历史和背景故事(context),其实没有文化意义,美学亦同样。
曾经见过著名的品牌设计师李永铨(Tommy Li),言谈之间曾谈到设计行业的本土化与全球化,他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例子:“无印良品,你一看就知道那是日本设计,简洁干净又隐含禅意,那种日式美学水平非常精炼,却为全球消费者接受。它有没有把富士山、浮世绘搬出来?本土文化美学并非只能将显性的象征图腾放在你眼前,设计师也可以将自己地方的本土美学以隐性方式呈现,即使没有狮子山、红白蓝,我们也知道那是香港设计,那就成功啦!”或许,不再依靠没有context的图腾,在这一片混沌中找出香港的精神主体,也是本土美学的一条出路。
杂志时装总监M:美学车祸总出事在我们不能选的东西上
时装当然也是生活中有关美学的一环,甚至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我与知名杂志的时装总监M谈起香港人的fashion,本以为她会狠批香港人的风格,谁知道她竟然力撑港人其实有美感:“曾经与来自法国的造型师合作,她曾向我称赞香港人穿衣很美!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能选择自己的衣著啊。所谓美学车祸,你不觉得都出事在我们不能选的部分吗?像公共建筑、商业住宅和官方设计,真的好羞家。”从她90年代当设计学院的学生,到现在执掌一本国际时装杂志的美学方向,与时装打交道超过20年的她未曾觉得香港人穿得丑:“我们肯多尝试不同的风格,日本风、欧美风、韩风,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很贪靓!”殖民的历史和背景让香港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更强,不断吸收周边国家以至欧美地区的时尚,消化完再混合成自己对外文化的诠释(Interpretation)。香港版的国际时尚杂志如《ELLE》、《Harper’s Bazaar》等固然成为把外来时装文化带进香港的媒介,而本地杂志如《号外》、《Amoeba》、甚至是《Milk》等亦是不能忽视的推手。因此造就80、90年代的黄金年代。
但回归以来,香港历经多个“大跌市”,从金融风暴、沙士到金融海啸,恶劣的经济环境让不同公司都养成一种节省成本至上的观念,对时装、媒体、造型等创作深受打击:“从当时入行到现在,我深信时尚媒体的编辑和造型师无时无刻都想贴近国际时尚美学的水平,无奈资源不足,近年不同媒体公司的资金都紧缩许多,加上网络媒体的发展,使我们的照片、内容都好像比以前更落后,甚至开始被中国和台湾超越了。但,我知道业界对美学一直都有要求,有坚持。”M已提到,香港人的日常衣著品味也有同样问题,而香港快时尚当道,抄袭成风,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疯癫的通胀:“物价水平那么高,店舖租金那么贵,精致的时装很难生存,因为不是必需。但话说回来,其实消费者并非不懂得选择,只是可能fast fashion与high fashion品牌同时推出相似款式和剪裁的单品,他们又怎么会买贵几十倍的奢侈品?但,我们总是能在有限资源当中选到最好的,玩玩mix & match又能走出新的风格。”
结语:美学是个人选择
美学的话题,和身份的话题一样,即使回归已历经两个十年,其实直至现在仍旧充满凌乱和不确定性。殖民时代的港英风格与回归后越发强烈的强势中国风共处一室,香港这种特有的混杂性(hybridity)甚至在近年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对立(confrontation)。学者周蕾曾尝试将这种状态总结为“Between colonizers”,即香港其实从未脱离殖民状态,不同的只是殖民者从英国变成中国。当殖民者以权威姿态为我们的文化下定论,甚至以恶俗将我们的本土美学取而代之,学会挑选美好、反抗丑陋才是我们的出路。
还记得美学除了由宏大论述组成,其实也是包含每个人的选择吗?当我们学会拒绝预先设定的主旋律,其实必须多做一步——透过论述批评恶俗,身体力行展现自己认为美的风格,才能努力不让香港内的多元美学被淹没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