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M教室】12月1章:踏入“比赛前期” 拆解4大训练方法
今季“M教室”以一个完整的马拉松训练计划为主轴,早前讨论过,跑步训练的大周期和小周期。假设距离比赛剩2个月,现在可算是大周期中的“比赛前期”。今篇文章就讲解“比赛前期”目的和4大训练方法。
假设跑手报名2月初的马拉松,并视之为重点赛事,12月算是“比赛前期”阶段。这阶段训练量仍然高,重点是训练乳酸阈值(threshold),对一般跑手而言就是10公里至半马拉松的配速。简单来说,乳酸阈值是一条界线,承受自身超过乳酸阈值的强度及速度,乳酸就会快速累积,使身体十分疲倦,甚至不能继续跑,训练乳酸阈值对马拉松的后半段很有用。同时,跑手可参加一些次要比赛测试实力,体能则继续针对专项,综合目的就是将水平提升,迎接重点赛事。
到了“比赛前期”,长跑都离不开4大训练方法,分别是长课(LSD)、节奏跑(Tempo)和间歇跑(Interval),我们称之为“重课”,在重课与重课之间,就用轻松跑(easy run)隔开。一般建议重课不宜过多,每周2次或不多于3次,避免过劳以影响往后训练,今篇就是探讨4种训练方法。坊间对它们有很多深入解释,所以重点放在冷知识,加强大家对训练方法的了解。
“比赛前期”的跑步特点:训练乳酸阈值,参加比赛或透过测验,测试实力“比赛前期”的体能特点:体能训练继续针对专项“比赛前期”训练目的: 提升水平,迎接重点赛事
间歇跑(Interval)
大家听到间歇跑就会想到在运动场冲400米圈,例如“12只400米,3分钟连跑连休”,其实“冲”的距离受参赛项目和训练周期影响。如果2个月后就参加马拉松,在这阶段不需追求太短距离的高速,马拉松距离很长,间歇跑距离都相对较长,每“只”跑1至2公里较普及和合适。当然,没有一个训练距离适合所有跑手,但间歇跑的内容要考虑比赛距离和训练周期,就是共通概念。
长课(LSD)
马拉松的长课要练到几长,并没有划一说法,较多人认为是比赛距离的80%。全马而言,即是34公里。不用练足42公里,其中一个原因长课是对身体的负荷十分大,练足就要用很多时间让身体恢复,影响往后训练,得不偿失。此外,距离不是唯一衡量长课的方法,跑手可用时间来衡量,例如9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等,不同衡量方法都有共通点,就是长课“要慢唔要快”、里数要逐渐增加。
节奏跑(Tempo)
节奏跑的配速与比赛速度最贴近,跑手会把训练距离分成数组,按目标配速完成,再渐渐将每课的总距离增加,慢慢适应本来对自己有些辛苦的速度。在“比赛前期”,节奏跑与训练乳酸阈值关系密切,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值得一提,目标配速是要探索出来的,例如透过10公里比赛,推断马拉松配速,再透过训练把目标配速据为己有。大家想推断自己的配速,其中一个方法是上网搜寻“VDOT calculate”。紧记,没有太多人了解自己,大部分人都是高估或低估自己实力,所以参考客观的方法很重要。
轻松跑(easy run)
最不重要又最重要。它不是重课,而是用来隔开重课,没有练习轻松跑,肌耐力很难足以应付重课和比赛。它的特点是训练密度最高,可以连续练数天,大部分都是练习1小时内,而且跑完不太倦。我有一个小建议,轻松跑不单是“能跑”,仍能与朋友倾谈才算轻松。
承接“接龙”概念,跑手接龙将集合各路跑手,并会定期举行跑步活动,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连结起来!如果你也热爱跑步,欢迎一齐来跑出生活平衡点!即加入跑手接龙Facebook群组。
01跑手Maverick Facebook专页 : 卖文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