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考发展与DSE存联动? 学生须留意制度变化|June Leung

撰文: 梁贺琪
出版:更新: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及大学联招(JUPAS)早前相继放榜,各大媒体纷纷“追星”。另一边厢,内地高考亦已进入录取阶段,学生、家长、学校及招生高校各有各忙碌。不过,从内地高考及其录取过程中,我们发现内地高考由形式至内容均正在改变,并可能会影响到DSE架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内地高考完全是为高等院校选拔新生,当中每个大学不同的专业招生都是以分数优先。新高考改革后,大部分省市采取“3+1+2”模式,即语文(中文)、数学及英语为3科必修科,另外每个考生要在物理或历史中选定一科,其余两个科目则需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及地理等4科中选取。由于每个省份(直辖市)对高考成绩相对区间而不作等值,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各省市考试院亦会随即公布物理组及历史组的“一分一段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选定组别中的排名,以及参考各大学各专业历年的招生分数,从而选定报考志愿;各省市考试院将会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的原则依次录取。考生所填报的专业中待录取之分数排名变得极为重要;若考生跌入边缘分数附近,一分差距已可决成败。

第二,近年内地高考倾向愈考愈难,其中今年的数学科 I卷,难度堪称为“史上第二难”。有位高中数学老教师试做后表示,在总分为150分的数学卷中,自己连120分也未有达到!坊间普遍认为考试难度提高,并不会影响考生的分数排名,但这种想法不完全准确。作者们的理解是,数学科的难度提高,对在高分数段上的考试分数误差控制有正面作用;惟从区分度角度,难度提高则能扩大高分数段考生之间的分数差距,减小误差的影响,同时有利于甄别顶级考生的实际能力。

DSE分数厘定采用混合制

至于香港DSE每个等级都有设定的标准,打从2012年首届文凭考试,已开始采用“标准参照成绩报告”架构评定考生的等级。因此,每届成绩是可比的。DSE成绩既是本地、亦是世界各地大学收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大家熟知的 JUPAS便是根据DSE成绩以及考生志愿,为本地大学提供录取新生的建议,以便大学作最后决定。

值得留意的是,DSE成绩中,等级“1至4”是采用水平参照模式汇报(Standards-referenced reporting)评核结果;等级“5”或以上则使用规范参考(Norm referencing),即俗称“拉Curve”的评定模式。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混合”等级评定?很明显是为了引入“5”以至“5*”和“5**”等评级 ,方便本地大学收生,尤其是对于医学系、法律系等“神科”,以及港大、中大、理大、科大等四大亦至关重要;若只参考水平参照的等级无法细分考生的梯次,反观“混合”等级评定则可为水平参照的额外补充,并回应本港大学收生的需求。

港大及中大等采取不同计分法冀吸尖子

为什么四大与其他大学要有不同的计分方法呢?四大对“5”、“5*”和“5**”成绩有加乘安排,背后的逻辑当然是尽量使学科的“尖子”跑出。换言之,考生获得 “5**” 越多 ,以分数排队的优势就越显著!

或许这并非考评局在设计等级评定系统时的本意,而在DSE实施早期,这种“拉阔”效应也没有“人为地”强调。不过,如今大学之间对优质生的争夺越趋激烈,对尖子奖赏的措施也愈来愈多,上述加乘的计分方法只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这种进一步“拉阔”的做法与内地提高考试难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核机制,内地高考的发展趋势及其与香港DSE的联动竟在于此: DSE不宜愈出愈深,但内地高考可以;内地高考考生已破1,000万大关,不宜用复杂的混合及加乘方法,但DSE只有区区4万考生,理应较容易把制度解释清楚。

观乎疫情之下,正确资讯流通成本增加,学生为自己前途著想必须要多听多问,主动查看种种制度上微妙的变化以增加胜算。选择比努力重要,但预先策划才能有对的选择。

本文作者分别为梁贺琪、罗冠中、常蕤

【经济专栏】琪闻琪事梁贺琪 June Leung|精英汇集团主席

作者介绍﹕八十年代末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投身教育界超过1/4世纪。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乐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国菜也好、街头小吃也好;欣赏欧洲名牌,也爱土产国货;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爱《红楼梦》。性格有点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