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狂潮】逢“7”泡沫必爆?当下楼市与97年爆煲前的分别

撰文: 何敬熹
出版:更新:

北水南下抢地,令本港卖地价格屡破纪录。面粉价大涨,未来的面包价相信也会水涨船高。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近日更承认错估楼市,“改口”称未来楼价会由跌转升,预期今年内上升近1成,而整个升浪上升约2成。
无可否认,目前的楼市比1997年时的“癫价”更癫!继2月中资以逾168亿元的作价,夺得鸭脷洲利南道新“地王”,打破20年前由小西湾地王所创下的纪录后,上周五﹙3日﹚公布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再度创下历史新高,报148.22,较1997年的100水平,高出逾4成。目前,坊间已有不少声音将目前的楼市狂潮比作97年楼市大崩盘前的情况,但此一时彼一时,两个“大牛市”起码有4个关键分别。

97年至03年,楼价蒸发7成,全港有逾10万宗负资产。(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分别一、平均按揭成数不足6成

第一个分别是买家的按揭成数。97年前,很多香港业主做足9成按揭,炒卖多个单位,楼市稍稍跌逾1成时,不少投资者便发现他们变卖“砖头”也不足以抵债,沦为“负资产”。那段大跌市,中原城市领先指数由1997年的102.93,下跌到2003年的31.77,楼价跌近7成,2003年第3季,全港有逾10万宗负资产,一度占银行所有按揭的22%。

有鉴当时的惨痛经历,自97年楼市爆煲后,金管局多次收紧按揭上限,现时规定买家至少需要付出4成至6成首付,银行也设有压力测试,令现时平均物业按揭成数不足6成。

去年初楼市出现较大的跌幅,中原城市领先指数由2015年9月的146.92跌至2016年2月的130.58,半年内跌了11%。但去年第一季金管局录得的负资产数字只有1,432宗,足证政府限制买楼杠杆的策略取得了成效。截至2016年第4季,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减少至只有4宗。

全球处于低息环境,美国虽步入加息周期,但加息步伐仍较缓慢。(路透社)

分别二、供楼负担比率远低于97年

单是楼价下跌,出现大量“负资产”,只是情绪上影响楼市,没有立刻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业主开始断供,银行收回物业,形成银主盘,将直接增加单位供应,令楼价进一步受压。

1998年1月,最优惠利率(P)升至10.25厘,新造楼按息率平均约为 P加1.75至2厘,即实际供楼利率约高达12厘,远高于当时平均约3.5%的租金回报率。再加上97年以后失业率持续恶化,去到2003年,失业率更一度高达8.3%。

当业主入不敷支,自然要断供,眼白白看著单位变成“银主盘”。现在全球处于低息环境,美国的加息步伐甚缓慢,P只是5厘,而新造楼按息率平均为 P减3厘,即实际供楼利率只是约2厘,远不及97年水平,供楼负担也较轻。97年的按揭供楼负担最高达103%,去年第4季按揭供楼负担比率虽有所上升,但仍只是63%,跟97年水平仍有好一段距离。

政府先后引入SSD、BSD、DSD等措拖,打击炒家,惟楼价仍持续上升。(资料图片)

分别三、炒家比例减少 刚性需求大

另一左右楼市抗跌力的因素是楼市当中用家和炒家的比例,因为在跌市时,用家倾向继续持有物业,但手上持有多个单位的投资者则较倾向放盘止蚀,先行套现。所以如果楼市当中,炒家的比例较高,市况也会较为动荡,一旦楼市跌势已成,投资者争相掟货,更有容易引起骨牌效应,出现如1997年般的楼市大崩盘。

为了打击炒家,政府先后引入“额外印花税”(SSD)、买家印花税(BSD)及双倍印花税(DSD),如果单看税务局资料显示,现时楼市的炒风有所减少,以置业自用的用家占比较高。短期转售 ﹙包括确认人交易及24 个月内转售﹚方面,成交宗数在2016年维持在平均每月28宗的低水平,占总成交的0.5%,远低于2010年1月至11月期间 (即开征SSD前﹚的平均每月2,661宗。而反映“买家印花税”的影响,以非本地个人及非本地公司名义购买物业的个案在2016年亦处于平均每月 94 宗的低水平,占总成交的 1.8%。至于作为投资活动的指标,已拥有至少1个住宅物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购买物业的个案于2016年12月大跌至225宗,占总成交的6.3%。

对楼的新需求当中,很大一部份来自新婚夫妇, 1991年至2013年间,每年约有4.3万宗结婚登记,但同期私人住宅落成量每年却平均只有2万个单位。香港人的住屋需求迟迟满足不了,“上楼难”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另一边厢,当楼价开始呈现跌势,这些积压的潜在需求很有机会会把握时间“上车”,变相令香港楼市更抗跌。

分别四、中国资金涌入 成新力军

香港需求以外,全球热钱泛滥,追踪砖头在内的有息资产,其中内地买家已成为香港楼市的新力军。随著内地汇率持续贬值,不少内地投资者都涌到香港买楼,尤为钟情豪宅。香港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布少明去年表示,按买家姓名拼音划分,去年第二季内地买家在2千万港元以上住宅市场的比例已升至31%。

2016/17年度,内房陆续在港大手投地,合共投得6幅本港住宅地皮,金额达到533亿元,可见内地投资者对香港房地产的兴趣只升不降。不过,即使香港楼市的“泡沫”愈吹愈大,惟短期内料难以重演1997年的“泡沫大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