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智库倡派钱 千禧世代人人有份 冀收窄世代差距
世代冲突其实每个年代都有,上一代看不起下一代,经常以“我都是这样挨过来”批评下一代。而下一代亦抱怨上一代操控大量社会资本之余又思想过时,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权势地位。英国有智库提出一个方法,认为可以纾缓世代冲突。办法很简单,两个字:派钱。
婴儿潮“食正”经济起飞 名成利就占据资源
相信不少打工仔都有类似感受:战后婴儿潮世代(1946至1965年出生的人)乘着1970至1990年代经济起飞的机会,身居高位又得到巨大财富,占据大量社会资产例如土地。
千禧年代经济波动 上流机会愈来愈少
但千禧年代(1981至2000年出生的人)出来工作后,遇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1997金融风险,2001年科网股泡沫,2003年沙士爆发,2008年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公司难赚钱,婴儿潮世代仍占据公司中高层,部份更是职位与能力不相称的“Old Seafood”。贫富悬殊愈来愈严重,物业、土地被有钱人占据,而这些业主很多都是婴儿潮世代,有钱就投入炒楼,租金随地价大升,打工几年人工永远追不上楼价,租住单位愈来愈贵,首付愈来愈难储,社会流动愈来愈慢,向上流动的机会愈来愈少。
“公民遗产”派钱 冀弥补世代裂痕
这些问题或者在香港特别明显,但其实是全球问题。为了应对这问题带来的世代冲突,英国智库提出不如派钱。智库组织Resolution Foundation的跨代委员会建议成立“公民遗产”,向千禧年代所有年满25岁的人派发每人1万英镑(约10.6万港元),以“弥补千禧年代与婴儿潮年代之间的裂痕”。
该智库经过两年研究提出上述方案。提出这种方案,想必是工党“左胶”吧?其实不然,今次提出方案的小组是由卡梅伦政府的保守党大学与科学部大臣David Willetts担任主席,亦包括TUC工会秘书长Frances O’Grady,以及商业咨询机构CBI的总裁Carolyn Fairbairn。
商界代表:年轻人风险更大 但资产较少
当中的商界代表Carolyn Fairbairn指出,以前年轻人照顾老人、老人帮助长者的社会关系已经破裂。报告指出:“年轻一代要承担更多风险,但持有的资产比前一代少,如果要遵守私有财产的民主承诺,我们就要修正这种不平等现象。”
派钱给千禧年代一定惹来不满,特别是婴儿潮一代经常批评,千禧年代的人只顾享乐,香港代表言论就是这些人经常去旅行所以买不起楼,英国方面则经常批评,宁愿花钱在手工咖啡和牛油果多士的享乐主义之上,而不是储钱买楼。
经济15年升14% 可支配收入没有增长
但实情是,根据2001年的研究,当时25至34岁的人与55至64岁的人消费水平一样,但2017年的数据显示,现时25至34岁的人比55至64岁的人花费少15%。
而同时Resolution Foundation的报告指出,过去15年英国经济增长了14%,但今天30岁的人可支配收入并没有提高。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了食、住等必要开支之后的收入余额。在30岁时,千禧世代拥有自己物业的比例是婴儿潮的一半,而私楼租金已较婴儿潮30岁时上升4倍。
倡引入租金限制 助放慢固定开支增长
与1966至1980年出生的“X世代”相比,千禧世代特别是20多岁的一群,工作环境更不稳定,报告建议可以引入“不确定租约”,3年内限制租金升幅不能高于通胀,去帮助千禧世代放慢固定开支增长。
“公民遗产”派钱,但钱从何来?报告建议可以从遗产税提取。现时英国遗产超过100万英镑(约1,064万港元)要抽遗产税40%,报告建议可改为50万英镑(约532万港元)或以下的遗产可征20%遗产税,50万英镑以上则征收30%。
派钱只能用于住屋、学习、创业或养老
《卫报》报道,有千禧世代人士认为,由于学生贷款及住屋成本高企,“公民遗产”几乎没有太大帮助。如果有些人没有明智地使用这笔钱,很快就会花光。
由于不希望资金用作其他用途,报告建议这笔钱限于住屋、学习、创业以及作为养老金。
千禧世代批评连首付也不够 早就放弃买楼
《卫报》亦访问了不少千禧世代,有人指出10万英镑连首付也不够,更有人批评上一代根本不明白他们的处境,有些人已经接受永远负担不起的现实,几年前已经放弃了买楼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