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超市总裁“刘鸣炜上身” 批年轻人很会花钱 吁勿计较人工低

撰文: 郑宝生
出版:更新:
全联总裁徐重仁称“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很会花钱,你到国际机场看,很多年轻人出国,很少看到老一辈的人。”(中央社)

“去少啲日本”烧到去台湾?台湾打工仔低薪问题延续多年,“大学毕业月薪22K”(2.2万元新台币,即约5,600港元,泛指大学毕业生人工低)现象一直都是社会问题。不过,有公司总裁反过来,批评年轻人“很会花钱”。

称很多年轻人去旅行 又要买最新手机

全联福利中心是台湾一间主打廉价货品的超级市场,《自由时报》报道,总裁徐重仁在新书发布会上,称“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很会花钱,你到国际机场看,很多年轻人出国,很少看到老一辈的人。”认为年轻人要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社会诱惑很多,大家都想买最新的手机、最新的设备,每个人都想花更多的钱,但如果现在没有那么多的钱,就应该少花一点。

指自己最初人工低 老板赏识会加薪

他表示,自己1977年刚进入社会时月薪只有9,000元新台币,甚么事情都要做,还是付房贷、吃饭,生活很辛苦,“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老板看到你很认真就会帮你加薪。”呼吁大家“不要太计较薪水比别人低,忍耐不计较、好好工作,有一天老板会看到。”

事件在台湾引起广泛讨论,徐重仁其后发文道歉,表示自己“失言了”。

全联总裁思路 与刘鸣炜十分相似

香港人对这种思路很熟悉,原因是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刘鸣炜,也曾表示青年少很多消费,不愿牺牲,甚至放弃储蓄首付,反问青年人“愿唔愿意牺牲,睇少啲戏、去少啲日本?”他亦称时下青少年都会买数新型号智能电话,又常去旅行,举例指月入1.5万元青年会“储500蚊定3,000蚊?”

每逢大学举办就业博览会,台湾准毕业生都踊跃应征,但年轻人薪金长期低落。(中央社)

台30岁以下年轻人 月薪平均7940港元

事实上,以2015年台湾主计处数据,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收入仅37.4万新台币,每月仅3,1206.6元新台币,即约7,940港元。

至于香港,政府统计处2016年5至6月统计数字,15至24岁平均月薪1.19万元,25至34岁则为1.68万元。

年轻人收入比起口口声声说年轻人“唔挨得”的上一辈人的确上升,但要知道一个人实际财政能力,不能单看收入,还要看他的支出分布。

台湾住宅医疗开支比例上升 负担加重

以台湾2015年及2005年家庭消费开支型态对比,10年间住宅服务、水电瓦斯及燃料开支增长0.8个百分点至24.6%,医疗保健的开支更大增1.8个百分点至15%。

至于有机会被指胡乱花费的项目,例如衣着、鞋袜减少了0.4个百分点至3%,休闲、文化及教育开支,实际是减少了2.2个百分点至9.6%,只有餐厅及旅馆的开支增加2个百分点至11.3%,但不清楚民众外出用膳、出差与真正旅行住宿的影响各有多大。

香港家庭每月平均开支 旅游仅占602元

香港方面,按2014至2015年统计,住宿占住户每月平均开支36%,食品花费占平均开支27%。细分之下,资料科技及电讯设备每月平均开支仅166元,旅行及体育用品开支187元,旅游开支602元,远低于交通费2,081元及住屋费用9,894元。

不少年轻人不单止没有父母资助首付买楼,出来工作之后还要分担家庭开支,住屋、交通、饮食及其他家庭开支往往占他们薪金的一大部份。(资料图片)

年轻人固定开支不少 上车之路艰难

不少年轻人不单止没有父母资助首付买楼,出来工作之后还要分担家庭开支,住屋、交通、饮食及其他家庭开支往往占他们薪金的一大部份。面对日益上涨的楼价,买楼“上车”前路茫茫,因此有低薪之叹。

就以台湾地产代理信义的成交资料来看,单看台北平均楼价较低的万华区,长沙街一个楼龄11.1年的单位,面积约821平方呎,成交价1,250万元新台币,即约318万港元。考虑到平均月薪不到1万港元,对他们来说的确难买楼。

以香港“上车乐园”嘉湖山庄来看,根据中原地产数据,一个面积630平方呎的单位以549万元成交。沙田第一城的327平方呎单位,也以480万元成交。

楼价飞升但薪金追不上,还要应付家庭开支,部份年轻人父母快将退休,开支就更大。这些差价,并不是每年去少次旅行节省几千元可以抵销的。

经济增长不复当年 旧时经验难套用现在

再者,近年经济增长徘徊极低水平,与过去每年增长十多个百分点的日子相差很远,用以前经济腾飞的年代与现今增长停滞的年代来对比,并不恰当。再者,一间企业的总裁是社会优秀份子,但有他同样经历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人是劳碌半生也只能在基层打拼。以顶尖人才的成功例子来“教训”年轻人,也难有共鸣。

更奇怪的是,全联是一间超级市场,不是应该要拼内需,鼓励年轻人消费的吗?

徐重仁道歉:对年轻世代的了解不够深入

徐重仁的说话引起台湾广大民众讨论,纷纷到全联的facebook专页留言批评。徐重仁其后发文道歉,指自己“思考得不够,话说得太快,造成媒体和年轻朋友误会。尽管绝非恶意,但仍感到抱歉。”

他表示:“此刻是一个让我深切反省自己的契机,我对年轻世代的了解显然还不够深入,也提醒了我:我与我这个世代的人,是不是经常只用自己世代的经验,就简单做出评判?而没有设身处地了解年轻人的处境与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