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治愈不了一切 情绪生意方兴未艾|陈仕娜

撰文: 陈仕娜
出版:更新: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悲痛和哀悼的看法非常落后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快速治愈任何痛苦的文化,持续的悲伤令人不安。明明悲伤弥漫在四周,但却不容许看到任何明显的迹象,悲伤的徘徊彷似衣衫上的污渍,标志著紧抓悲伤不放,是有缺陷和不完美的。

哀伤会有有效期?

在追求生产力与效率的世界,悲伤情绪的虚耗是不允许的,据《商业内幕》报导,人力资源政策平均只允许员工哀悼离世的亲人1至5天。社会把伊莉莎白‧库伯勒·罗丝提出的哀伤五阶段解读为线性的,即是有起点和终点;你从第一阶段开始,赶快走到最终,代表哀伤就结束了、不应该再哀悼。

心理学家苏珊‧大卫曾提及,当她父亲过世时,当时十五岁的她假装没事发生一样,每天笑脸迎人,而为了压抑痛苦的情绪,她以暴饮暴食来麻痺情绪。直到后来有一位老师给她一本日记本,鼓励她把任何情绪都写下来,她才开始让哀伤一点点涌出来。

哀伤的心情,就如同坏天气一样,不应去思考如何克服。

哀伤需要疏导而非克服

哀伤不能克服,需要空间让它与生活共存。情绪需要流动,当我们压抑情绪不去感受时,这些情绪和哀伤就淤塞了。所以,哀伤要疏导,情绪需疗愈,遂衍生了“疗己、悦己”的内心需求,催生了“疗愈经济”。

据全球健康研究所报告的预测,与疗愈相关的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明年其市场规模可达7万亿美元。在小红书,用“疗愈”二字快搜一下,相关服务产品超过58万件,有关的笔记多达388万篇,包括禅修、颂钵、芳疗、正念、静观、冥想等,服务形式由实体到线上,当中不少更是度身订造的个性化服务,展现朝阳行业的蓬勃商机。

明年疗愈经济可达7万亿美元

都市人生活压力逼人,因而积聚不少负面情绪,当中尤以年青人为甚,故透过不同途径寻求精神的慰籍,例如塔罗牌占卜、禅修、冥想,抱树,到音乐治疗、森林疗愈等体验式活动,2023年10至12月,关于疗愈经济的话题互动量达到1.3亿次,同比飊升63%。

时间治愈不了一切,悲伤和压力永远都在,疗愈有价,情绪生意一定历久不衰。

【财经专栏】来一杯莫卡陈仕娜

简介:由传媒人到企业传讯,游走于媒体、地产、金融及医疗行业,饱览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彻人心,嘻哈笑谈中,亦望读者有所得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