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出海.一|主旋律难登国际?学者:中国不需以奥斯卡作指标

撰文: 梁子杰
出版:更新:

2021年中国以7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全球第一电影市场。不过,近年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却不若日韩斩获众多国际奖项。3月28日,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设下2035年成为电影强国目标,要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令中国电影走出去。
《香港01》专访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东亚电影研究专家叶月瑜教授,其分析中国电影国际化问题在于中国电影创作环境单一,需以更多元的创作环境吸纳不同电影人才,让导演能多拍出“作者电影”,才能真正“走出去”。此为系列专题第一篇。

中国电影有水平 扬威国际要有多元电影环境

叶月瑜教授认为,中国电影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著内地新媒体急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化,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电影大国。而因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便利香港电影及电影人进入内地市场,香港电影人积极在内地拍片,把技术和人才引进内地。

她说,内地慢慢学会怎么拍大片,由需要香港资金、行销、技术,到目前内地电影业已经完全成熟,自己可以拍大片,如今已经不完全需要靠外力、依赖香港,也能拍到卖座电影。

叶月瑜教授。(岭南大学官网)

叶月瑜又提到,内地电影发展成熟,电影教育和制作都有一定水平,近年内地均有不少取得卓越票房成绩的卖座电影,如2021年华语票房冠军《长津湖》及2020年票房冠军《八佰》等多部主旋律电影。当中,《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执导,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片。

据内地官媒《中国青年报》报道,“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亦对《长津湖》的成功感到高兴,他指10年、20年前,中国观众对荷里活大片趋之若鹜,迷恋美国流行文化的时代早已过去。 他称,年轻人喜欢看《长津湖》是因为该片是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国电影。年轻人喜欢这些电影,而不是喜欢看荷里活的英雄电影,是这几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大变化。

对于中国电影如何在国际上有好成绩,叶月瑜认为,像《长津湖》这样历史大叙事大制作的电影,完全可以竞逐奥斯卡奖项,电影无论在制作和包装都有一定水平。但是,内地的主旋律电影,通常都有很清楚的“黑白分明”叙事结构,角色善恶分明。在《长津湖》中,中国代表善,美国代表恶,故事结构的设计比较单一,导致奥斯卡评审会认为故事结局太容易猜到。所以内地商业或艺术电影都很难进入到国际舞台和市场。

《长津湖》票房57.75亿。(《长津湖》剧照)

主旋律电影未必适合或需要走向国际

在两岸三地,很多电影人和电影迷都希望中国电影能进奥斯卡,当中获得两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李安导演曾是金马执委会主席,他的成就更是不少中国电影人的目标。

叶月瑜认为,中国不需要以奥斯卡等国际奖项作为指标。她认为,奥斯卡的传统著重美国自由主义,如发扬人性光辉和关注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这一点和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中国电影有很大分别。2019 年韩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影片《上流寄生族》正讲述一个无业游民家庭,通过骗术钻进上流人家。

她指,尽管中国电影能入围奥斯卡是一种肯定,但是以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来说,电影环境较为单一,在内地保守的电影政策上较难有很多讨论内地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缺乏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多元创作环境,因此中国要挑战或竞逐国际奖项都很难。

浸大电影学院客席教授、金马奖得主、香港新浪潮导演谭家明,曾在电影资讯网站《动映地带》访问表示,导演追求国际化﹐闯荷李活﹐未必是好事。 荷李活分工细致,运作系统完善﹐ 导演未必完全掌握创作。导演闯荷李活会浪费导演创作力﹐ 留在本地导演的成就可能更大﹐ 作品也更深刻。 他指,荷李活的制作条件非常优厚﹐但成本不能决定作品好坏。

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都在韩国制作,并以韩国电影《上流寄生族》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是说明留在本地发展也能有好作品和好成就的例子。

奉俊昊的《上流寄生族》成为史上首部非英语奥斯卡最佳电影。(Getty Images)

在内地电影发展政策方面,叶月瑜认为,内地政府的电影政策主要是对内而不是对外,电影是当作文化去推广,而不是当作商业去推广。政府的电影政策是中国电影的核心,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火车头”,内地电影公司、电影投资人和电影人都必须以电影政策为先。

她提到,电影是“上架的商品”,且投资巨大,题材若不符政策不太可能如愿发行。因此内地票房榜前列电影以主旋律片为主,有时候不同题材的电影也会加入爱国主题,如《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电影。主旋律歌颂中国,可以迎合爱国观众,让电影更畅销,亦获院线更多排片机会,当局和传媒亦可能会因为电影的爱国主题而广泛宣传电影,以此教育并团结民众爱国爱党。爱国主题因此成为内地电影发行的有利因素。

叶月瑜称,内地一些电影根本不旨在迎合外国观众,要让中国以外的观众接受中国电影,还需要时间和很大的努力。

张艺谋在《中国青年报》访问中也提到,中国电影创作者不能只拍“让你上课”的主旋律电影,电影好看才能输出价值观,才能讲出故事,寓教于乐。他称,电影创作者要明白,好看有趣的电影才会留下并传播,内容无聊就自生自灭,无论故事多深刻、主题多宏大、题材多重要,如果电影不好看,观众放弃看了,电影创作者就达不到目的。

另外,叶月瑜称,中国电影有自己的内需,其实不太需要外国市场。中国电影市场完全可以用“内需”的思考方式去制作发行电影。一些主旋律电影不见得适合走到国际,也不见得需要走到国际。

叶月瑜称,内地电影是要看国家电影局的看法,如果电影不符合当时的政治气氛,电影局可以不让电影放映。比如在国内政治变化、中美、两岸关系紧张等大环境下,涉及中国历史、涉台和涉外等题材的电影,可能会因为当时的敏感政治气氛,或因“技术理由”和其他不可控的因素而延迟放映。

叶月瑜表示,这对电影人和投资人来说,风险是不可预料的,让中国电影难以百花齐放,国外的电影人才也因为当中的不确定性,而选择在欧美等地方发展。因此,即便中国是世界第一电影市场,如果没有“多元”的电影创作环境,也很难吸引国际电影人才,中国电影要称霸国际也更难。

张艺谋电影《一秒钟》不参加参加第56届金马奖。(微博@一秒钟)

张艺谋电影《一秒钟》就曾以“技术原因”取消在第69届柏林影展、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幕式的放映,该电影内容有关于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描写。张艺谋是执导北京夏奥和冬奥开闭幕式的“双奥”总导演,也是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和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总导演,得到当局高度信任,他因执导很多国家大型文艺活动有“国师”之称。可见,国家电影局对电影题材的审查非常严格,就算“国师”也需服从。

诚如叶月瑜说,电影是上架的商品,张艺谋《一秒钟》等了一年才放,过了在国际宣传的好机会。她称,电影有三大核心,分别是主创、 制作后制和宣传发行。当中,宣传发行对电影知名度和卖片来说非常重要。宣传费和发行费按照荷里活大片的标准,经常可以占整个电影预算的一半。因此,内地电影的审查政策不利中国电影走出去。要提升电影国际影响力,实现电影强国目标,中国要有多元的环境有利创意和电影人发展。

叶月瑜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博士,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暨林黄耀华视觉研究讲座教授,曾担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兼总监、第41、44届金马奖决选评审委员,对华语电影及亚洲电影工业研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