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武侠小说从金庸开始? 一文睇清武侠渊源
近期,无线正热播内地剧《倚天屠龙记》,为香港再次掀起一阵武侠风潮。尽管剧情角色众人滚瓜烂熟,但其中的武侠世界与文化,任历史的洪流也难以掩盖其中的魅力。
对于不少人来说,武侠小说是从金庸开始,也是在金庸之后结束。但其实,若认真细究武侠文化的渊源,大可以将时间推前两千多年,从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说起。
翻开这厚重的中国历史,一直都有“侠士”的影子。只不过,在当时的侠士,被称为游侠,且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春秋战国活跃到两汉时期,甚至大大的影响尔后中国的政局。
也因此,司马迁才于当下特别为游侠“立传”,并在书序上表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除了大体概括了侠士的特点,更大力赞扬游侠“言信行果、振人于厄”的精神。
好剑之风与“侠”的兴起
回过头来,先谈谈中国“侠士”的酝酿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不安,不仅地方诸侯,甚至文人雅士皆侧重武力、尊崇英雄、好剑等风气。
《庄子.说剑》即有一篇讨论时人的好剑风尚:“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击于箭,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虽然该文主要批评赵文王的行为,并描述当时全民尚武、习武的社会氛围,不过确实点出了“侠士”被建构出的原点及文化脉络。
此外,《列子.说符》中也记载了相似的场景:“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因为江湖艺人身怀舞剑绝技,让元君大为吃惊并赏赐金帛。
由此可知,“剑术”对于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有著独特的意义。而这股好剑的风气,自然也是剑客产生的基础,更进一步成为现代人眼中的“武侠”。
游“侠”却成了地方的游“挟”
由于这群“侠士”,各个身怀绝技,对于政局动荡的地方诸侯,相当重要,故有人将“侠士”开始提升至“国士”的称谓。
多年研究中国武侠的大陆学者陈山指出,“当时的‘侠’,他们更看重的超越实利的个人荣誉与气节;同时,他们也在列国间与同类交游,为民间社会解难济困,从而成为活跃于民间社会急难足以先后的‘国之豪士’,这是最初的侠”,也是现今熟为人知的“游侠”。
只不过,历经秦朝短暂的大一统,进入汉朝以后,游侠不再是游侠
部分游侠进入到统治阶层,形成了豪侠结党成群。西汉初,就可看到在济南地区(现为山东),以“瞯氏”(音同“贱”)为首的族人,结合宗派势力,横行乡里的样貌。此外,分布在颍川郡(现为河南省中部)的豪强,也以联姻的方式组成更大的朋党,企图影响朝野。
由于这群“游侠”多具武装势力,对政权、社会逐渐造成威胁。
据悉,汉景帝曾派遣官吏周阳,将济南瞯氏等豪强灭族。除了灭族之外,汉武帝为拔除当地游侠群体,下令这群人迁徙至“茂陵”(汉武帝陵墓),强制与原居住地彻底分离,欲借此削弱其势力。
尽管如此,这群游“挟”并没有受到当时掌权者打压而消失,因为连东汉光武帝都是南阳(现今河南西南部)豪族出身,在拥有更多地方豪强支持后,才有与各方势力争雄天下的本钱,由此看出游侠、豪侠与政治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也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时,曾大力批评司马迁在《史记》里歌颂游侠是“退处士而进奸雄”,他认为,许多游侠是“藉王公之势,以取重诸侯,显明天下”,根本不具备“侠”之特质。
所以也能发现,汉朝以后的史书,“游侠”不再单独列传,就能了解那般高清亮节的游侠,已在世人眼中变质。不过庆幸的是,司马迁笔下的游侠事迹仍有留存,才有后来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巨作──金庸武侠。
(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