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老饕嘲杨贵妃爱吃“妃子笑”不识货 《延禧》荔枝宴才是佳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此诗句描述的是,长安城中,为博美人一笑,唐玄宗不惜命人快马加鞭从四川南部运来刚刚摘下的新鲜荔枝,送给杨贵妃。“妃子笑”一语双关,既是笑得羞花美人杨玉环,又指荔枝中的品种。
不过,运输并不发达的古代如何保证御供果物的新鲜?时至宋朝,挑剔的老饕又为何笑杨贵妃不识食?古人对果品的品鉴力实际上远超你的想像。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意思就是新鲜摘下的荔枝在常温环境下,只有三日的保质期。
杨贵妃挚爱的妃子笑产自四川南部,距离长安(今陕西西安)近800公里,即使是现代人驾车都要近一天的时间。唐朝官家“快递员们”面对皇家“订单”自然不敢放松,为了保鲜,他们想出来一个妙招:索性不让荔枝离开本枝,将整棵荔枝树装在刚刚砍下的竹子做的竹筒里,用泥或蜡密封。竹子自带的潮湿水汽被密封起来,滋润著荔枝树,力求让“红颜”常驻。
不过,荔枝身为“南国四大果品”之一,虽然关于其的最出名的诗句是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但荔枝到了宋朝才成为最负盛名的水果,而且宋朝老饕们常笑杨贵妃不识货。
因为时至宋朝,全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荔枝的另一重要产地——岭南、闽南逐步进入中原及江浙市场,加上运输业进一步发达,达官贵人们便可享用到岭南、闽南的荔枝。
北宋名臣蔡襄著有《荔枝谱》,详记述了32种荔枝品种,当中完全没有妃子笑的踪影,可见蔡襄眼中妃子笑不值一哂。而他最为推崇的是福建陈紫,形容为:
香气清逺,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荔枝谱》中还详细描述了荔枝的两种腌制之法:“红盐法”及“出汗法”。红盐即以红色的佛桑花浆浸卤盐,再将荔枝盐渍进去,曝干后颜色红而味酸。这样加工后的荔枝三四年都不会坏。出汗法则是将荔枝摆在烈日下曝晒直至坚硬,储入瓮中,密封百日即成。
除了荔枝,《东京梦华录》(北宋时的东京指汴梁)还记载了市井中贩卖的瓜果品种非常丰富,有河北鹅梨、梨条、枣圈、桃圈、煎西京雨梨、红嘉庆子(即红李)……梨、桃、李等生果的名字都格外风雅。
文人氏族们不仅追求味觉享受,还追求审美乐趣,他们请来专门加工生果的厨子,将一粒粒青梅、杨梅,一颗颗金橘、西瓜等雕出精美的纹路,被称为“雕花蜜煎”。
记录南宋时期城市风貌的《武林旧事》就记载了宋高宗在大将张俊府中参加宴席的礼仪:张俊先进奉干果,有“雕花蜜煎”和“砌香咸酸”瓜果、“脯腊”,“切时果”,“时新果子”等,然后才进菜开宴。吃瓜果在吃饭前,可见古人对瓜果的重视喜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