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除了宫斗还看甚么? 来欣赏剧中的非遗工艺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延禧攻略》热播,许多观众都被剧中的宫斗戏、感情戏吸引,但也有网友极具慧眼,发现剧中许多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从昆曲到刺绣,再到配饰、节气文化……剧中诸多考究的细节充满着传统文化工艺的精致与华美,亦贴合现代人审美观。

《延禧攻略》中的“反派角色”高贵妃擅长昆曲。(网上图片)
“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擅长昆曲。(网上图片)

高贵妃演绎“百戏之祖”昆曲

《延禧攻略》中的“反派角色”高贵妃擅长昆曲,也总能透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表演讨得乾隆皇帝欢心。在剧中高贵妃表演过“贵妃醉酒”,实为惊艳。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其中脍炙人口的剧目包括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洪升的“长生殿”等。

《延禧攻略》中的“打树花”技艺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网络图片)

穷人烟花“打树花”有半世纪历史

《延禧攻略》中,还可看到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技艺。

李白曾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赞美秋夜冶炼盛景,而在《延禧攻略》剧中“打树花”被称作“万紫千红”,是高贵妃为了取悦太后而精心准备的节目。

负责这场戏“打树花”表演的老匠人说:“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打树花”是中国古老节日的烟花。古人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铁匠买不起烟花,却从打铁中得到灵感发明了“打树花”。表演时,匠人身着厚重羊皮袄,用新出炉摄氏1600多度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形状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被称为“树花”,场面十分壮观。

《延禧攻略》剧中随处可见的刺绣之美。(网上图片)

富察皇后凤袍来自故宫专业绣娘​

女主角魏璎珞初入宫,在绣坊历经宫女入宫考核、助友人完成绣品、为皇后绣制凤袍等一系列的故事,剧集用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等多种刺绣工艺包含其中。

“延禧攻略”剧组专门找来了曾在故宫担任文物修复工作的绣娘,为剧组缝制衣服,所以演员们身上的戏服,个个都是工艺考究。

此外,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剧中也有体现。魏璎珞用满绣技法绣云霞,“红霞蓝天,相映成趣”,折服了绣坊上下。据悉,满绣是指整幅作品均以绣线铺满,不留空隙。一幅满绣作品,从设计到一针一针完成,短则一月,长则须耗时数月。

《延禧攻略》剧中的扇子也是文化遗产。(网上图片)

剧中扇子用缂丝工艺制成

剧中的扇子和服饰都用到了缂丝工艺。作为从宋朝以来皇家的御用织物之一,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而清宫织绣类团扇以缂丝最为精美。

例如太后所握团扇,仿制了清朝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了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2009年9月,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缂丝特点是将多种彩色纬丝与经线交织,成品看上去就像镂雕的图案一般。这种工艺制作繁复,所以缂丝团扇一般都是作为宫廷御用扇而出现。

剧中皇后喜爱佩戴的绒花是唐朝的皇室贡品。(网上图片)

寓意“荣华” 皇后最爱的绒花是唐代贡品

剧中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后,喜爱戴紫色“绒花”,为菊花样式,紫色是中国古代彰显身份显赫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其实,这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

因其特殊的手法直到现在都无法用机器生产,只能手工制作。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在康熙、乾隆年间盛极一时。造型上,可与真花媲美,经久不衰。寓意上,绒花谐音“荣华”,具有吉祥祝福之意。因此,绒花深受后宫佳丽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