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的绒花在赵树宪的守护下,从濒临失传到大放异彩,现在不仅受到众多汉服爱好者的青睐,还被影视剧组选用做道具。随著《延禧攻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走红,绒花也越来越受人关注。摄影:江川、马义超 文字:王缘 《中国人的一天》南京视觉创意中心 腾讯图片&龙虎网 联合出品【本文获“中国人的一天”授权转载。“中国人的一天”由腾讯图片出品,聚焦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
这支发簪是《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一角所佩戴的。古装宫廷剧《延禧攻略》火了,网上再度掀起一波“清宫热”。不少南京剧迷们发现,剧中皇后和其他妃嫔们头上的精致发簪许多都来自于南京传统工艺——绒花,而它们的创作者,正是省级非遗传人赵树宪与他的徒弟们。赵树宪透露,他们为《延禧攻略》剧组制作的绒花饰品,均是参照故宫现有清代皇室发饰收藏款的图片,用色彩丰富的绒夹嵌铜丝进行勾条,再用大大小小的剪刀和镊子来来回回修剪多次,精心制作而成的。(《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65岁的赵树宪每天清晨独自乘坐公车,来到他位于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工作室,与徒弟们一起制作绒花。据悉,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树宪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早年失去了一条腿,但这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他行动自如,正常上下班,甚至还可以独自带著几箱货去外地出差。(《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南京绒花历史十分悠久,据赵树宪介绍,早在唐代武则天时绒花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这里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当时绒花品种很多,有鬓头花、帽花、胸花、戏剧花等,其中鬓头花最受老百姓青睐。(《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曾是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的工人,2008年传统手工业开始得到重视与保护,赵树宪便成为了复兴南京绒花的第一人。一把绒、几条铜丝,赵树宪凭借一双巧手将它们变成各具特色的绒花。算下来,赵树宪与绒花结缘已有45个年头了。(《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的柜子里塞满五颜六色的绒,他解释说绒就是煮熟的蚕丝。这一团团颜色各异的绒是赵树宪特别定制,专门用来制作绒花的。旧时,南京人每逢“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节)都有戴绒花的传统,因此绒花有“发髻上的南京”之称。(《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要保证绒花的精细度,就要整理好绒。首先要将绒的一端固定在架子上,然后用刷子仔细将它们梳理整齐,刷过的绒毛就显得更有质感,制作出来的绒花也就更精致。(《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一手拿剪刀,一手拿著绒条“打尖”。“打尖”,就是将绒加工成绒条,使圆柱状的绒条,变成钝角、锐角、锥体、球体等形状。这些绒条相互组合,形成了绒花的花瓣。“打尖”很辛苦,手要长时间和铜条摩擦,手指磨破皮是常事。(《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打尖”还要用到一块木质擀丝板,常年的摩擦让这块木板有了近一厘米的凹陷。赵树宪用心打磨著手里的绒条,也在打磨著自己心中的梦想。女子佩戴绒花在一百年前曾是一种流行风俗,赵树宪不仅想恢复绒花技艺,还想让女子佩戴绒花再次流行,成为新时代的风俗。(《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将“打尖”后绒条用特质的熨斗进行熨烫,再用镊子组合在一起进行造型,一片花瓣便在赵树宪手中逐渐成型。想要做出一朵花,就要重复这些工序,做出一片片花瓣……没有耐心肯定是做不出来的。(《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制作绒花是一项纯手工技艺,耗时长、收益少。设立工作室之初赵树宪一年的营业额只有2000元。为了不让南京绒花技艺失传,赵树宪苦苦坚持,还做了不少尝试。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漂亮的挂匾、意境深远的字画……赵树宪对绒花进行各种创意加工,让绒条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品。(《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最得意的一次创新是用绒花来仿点翠,这不仅是绒花制作的一次创新,更使得“点翠”这一古老的制作手法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拥有翠鸟羽毛光泽的珠钗、耳环、项圈等饰物看起来古典雅致,与众不同。(《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收了几位徒弟,让南京绒花的手艺不至于在他手里失传。赵树宪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材料。但他要求徒弟全职学习绒花制作,这让无数想拜师学艺的人却步。赵树宪说:“但这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工艺,没有决心与足够的时间是无法学成的。我虽然不收学费,但做学徒也没有工资,诸多的因素加起来,所以很多人都只是询问,有的学了一段时间便退出了,真正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制作南京绒花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赵树宪和徒弟们就在工作室内解决午饭。赵树宪喜欢一边吃著自己从家中带来的饭菜,一边看新闻。赵树宪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艺人,他关注著世界大事,最爱看国际和时政新闻。饭后,赵树宪会稍微休息一会再进行下午的工作。(《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在坚守多年后,绒花终于慢慢有复苏的倾向。如今,各种订单纷至沓来。赵树宪的绒花作品,不但被制成礼服,还被作为戏曲头饰,甚至有年轻人结婚时,还向她订购传统的绒花凤冠。南京绒花还多次亮相影视剧,《延禧攻略》中嫔妃们头上精致的发簪有不少都来自于赵树宪和他徒弟之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中“素锦”一角也佩戴过南京绒花头饰。(《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随著汉服爱好者和影视剧组的追捧,赵树宪的绒花订单越来越多,差不多5天就能记满一本订单本,他和徒弟们每天都在不停赶工。绒花制作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慢工出细活儿的工艺,制作一件绒花制品最短也要好几天,长的要花上几个月。(《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这间古香古色的小屋,是工作室也是绒花展览馆。玻璃橱柜里展示著各种绒花制品,有各种摆件也有饰品。除了传统的绒花头饰,橱柜里还有不少颇具时尚感的胸针、耳环,吸引著不少游客的目光。(《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游客们透过玻璃欣赏著绒花这一传统技艺,发出连连赞叹。不少游客也会买下一两朵绒花作为纪念品送人,绒花成为“南京特产”走向全国、全世界。游客们的口口相传,回头客们的青睐光顾,让南京绒花越来越出名。(《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把绒花当成自己的事业,上班时间全身心投入忙著制作绒花,下班后他也会放松下来享受生活。赵树宪喜欢写字、画画、看小说……还特别爱看京剧,之前能够唱两句。他说,这些兴趣爱好也滋养著绒花。他会在其他行业里取经,并将这些运用在绒花的创新上。(《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赵树宪有著过人的毅力和决心,他能拄著拐杖爬上黄山、登上长城,也能坚守著南京绒花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可他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的坚守是因为对绒花的热爱,不忍这一传统技艺失传。(《中国人的一天》提供)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南京绒花,但是赵树宪对于未来仍心存担忧,他说:“目前我的学徒达到了5人,但南京绒花依然处于濒危的边缘。我会努力带出更多的优秀学徒,把这份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甚至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产业化。期盼有越来越多的绒花爱好者加入我们,也祝愿南京绒花能继续‘花开不败’!”(《中国人的一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