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台湾】台湾大学生制作一百支污水雪条 好看但不能吃
玲珑剔透的淡红色雪条,内里似乎包有果肉和蒟蒻,加上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包装,外观相当吸引,可惜它们却是由污水制成。这些由“100%纯污水制冰所”出产的雪条是三位台湾大学生以污水制成的毕业作品,除了早前于网络广受注目,近日更连获“2017有章艺术博物馆典藏奖”和“2017金点新秀设计奖-视觉传达设计类”。
标榜“100%纯污水” 将污染物转化成创作
以“环境污染”为题材创作的例子近年也有不少,例如美国摄影师 J. Henry Fair 曾花上十年走访世界各地,在小型飞机拍出的一系列工业污染下的抽象照,还有非洲摄影师 Fabrice Monteiro 为反思垃圾污染而创作的时尚摄影系列等等。不过,早前由洪亦辰、郭怡慧和郑毓迪三位大学生创作的“100%纯污水制冰所”却有些不同。同样是说环境污染,但创作媒介却用上“雪条”,与两年前中国行为艺术家“坚果兄弟”将在北京街头所收集灰尘制作成“雾霾砖头”的《尘埃计划》有些相似,他们都是将污染物转化为艺术创作。
“100%纯污水制冰所”是三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系学生的毕业作。由构思到创作的一年间,她们到访了台湾不同地区,在湖泊、河流、海滩、港口,甚至是沟渠等地方收集了一百个样本,然后将污水样本放在雪柜中冷冻成雪条,再按污染程度分类成《台湾百大污染水源冰品图鉴》。
要长期保存雪条本身就相当困难,而要保存一百条由污水制成,带有小虫、塑胶、垃圾和废水染料的雪条,过程就必定更加艰辛,相信存放艺术品的雪柜所发出的恶臭也会非常难顶。由于作品难以保存,加上希望在展览中展出,她们后来又用树脂按原作品复刻成相同大小的塑胶模型。
好看却不能吃 以反差感引大众关注
污水样本的垃圾中有不少如竹筷子、胶袋和胶樽等人为和民生污染物,当中大部分也是塑胶制品,也有来自工业和农业区的废弃物、加工废料和染料等等,例如抽取自东石渔港的“53号雪条”中的烟头和废渔网,和花莲溪的“53号雪条”中的废木材和纸浆。而“雪条”的颜色则来自水中的重金属物质,即使平日凭肉眼看,河水并不如雪条一样带有鲜明的色彩,不过只要多放数天,金属物质便会沉淀令样本变色。
虽然台湾政府过去也曾就水污染的问题用张贴海报等方式宣扬环保意识,然而她们却认为成效不大,普通人即使看过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更何况要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所以这三位毕业生就希望借艺术引起大众的关注,用“透明度”高的雪条作媒介,令观众能清楚看清水污染的恶劣情况。
除了用树脂将作品复刻成方便展出的模型外,她们也有为“雪条”计设包装袋。“人们都觉得好看就等于好吃,我们想把这概念带进作品,很有反差感。”洪亦辰曾于访问中说。而包装色调的深浅之分在于水源的污染程度,污染程度愈高,色调就愈暗沉。她们未来亦会以预购集资的方式推出图鉴实体书,书中会介绍从不同地方采集回来的污水样本,详情请留意“100%纯污水制冰所”的Facebook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