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艺术】创作者从负面中寻找正面意义
一件物品失去了原有的用途,就成为了垃圾;一个人在别人眼中没用,也会被当作“垃圾”,甚至有些东西在完成它的“使命”之前,已被冠上了“垃圾”的名,譬如“垃圾食物”。也还有在流行曲的歌词里,一个人爱到没有了尊严,就唱出情愿“留我做个垃圾”的感慨。垃圾因生产与消费而生,最后又走向毁灭,其文化意涵总是负面的,但当创作者从负面中寻找出它正面的意义,便让垃圾得以重新获得了“价值”。摄影:余俊亮、李孙彤(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废物中诞生精灵 武田哲的抽象式垃圾
日本人相信万物有灵,每件物件上都寄生着精灵,这种泛灵论,令日本人对于世间事物心存忌讳、谦卑。在Art Experience Gallery的《The Sound of Nature》展览上,看日本艺术家武田哲的作品,不期然联想到动画大师宫崎骏《千与千寻》里的精灵妖怪,特别是被种种由人类制造出来的垃圾、废物所缠绕的河神,为了摆脱在他身上的垃圾,走进大澡堂内,这些垃圾不单影响了他的行动,甚至影响心智,使之陷入疯狂的状态。而武田哲所造之物,或许是一再提醒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田哲在美国旅居二十多年,回到故土不久就发生近半生以来最大、最严重的人类灾难—311日本大地震。住在沿海地区的他,也开始了每天以禅修的态度,持续到小镇居所附近的海边散步,从而创作出与海洋垃圾有关的装置艺术和画作。
“每日去海滩散步、踩着海浪是最舒服的时刻,原本大自然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311之后,我开始每天到海边捡垃圾,再带回去创作。我不得不面对那些灾难,这令我变得坚强。因为面对那些伤害其实是很痛苦的,因此没有人愿意去面对,但我必须要去面对,借此反思人类的种种问题。”武田哲说。
犹如有机生命体在扩张
武田哲这次在香港举办首次个展,展出其一系列从废弃物料着手的创作。他从这些废弃物料中看见了一种温暖愉悦的美,而所得的养分似乎也渐渐融化在他的作品里,不论绘画还是立体作品,其形状都十分相近。先从以墨水绘画的《Black Stuff》系列说起,这些画作都由一团黑色不知名的球体,以及一块块石头图案所组成。黑色球体加上一个眼球,这只不知名的生物,看上去很像一只穿上碎花裙、低头沉思的小精灵。它处身于一层一层石头之上,艺术家从不以它的正面示人,这只小精灵会不会令你想到瑞士Paul Klee 的《Angelus Novus》?而它总是站在危险边缘,望向远方;以粉红色为主调的画作内,画面内的物体被打散,再细看这些部分,更像在扩散中的细胞,一种有机体不停地扩张,有些以较粗糙的线条所组成,画面有时更像是核爆时产生的一团蘑菇云。
在《无题13》中,更是膨胀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到底艺术家在绘画的是否生物?是灾后的情况?还是要观众走入一个抽象的想像空间内?独特的涂鸦式笔触,其实表现出艺术家丰富的情緖。武田哲自言这些画作也受到1980年代纽约的艺术风潮薰陶,尤其是当年的音乐、涂鸦和街头文化,所以画面上有种街头涂鸦的感觉,但这些画作出奇地细小;行云流水的表现方式与诗意的画面恰巧构成了戏剧性的对比,加上大自然的引导,记录了他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想法。
我认为,这些创作其实没有带出任何意义,它们就只存在着。但如果有人从我的作品中看到了环保的态度,那就太好了。艺术创作毕竟不是要去做环保活动,很难实际去改变人的想法和做法,但我想,至少需要去尝试改变。
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每日都会见到不同的垃圾,它们形状各异,细细观察后,发现它们有的好像植物一般,在海水冲刷和日晒雨淋下,变得像和海滩融为一体,这让我反思:其实在大自然生存的一切东西,最终也会与它融为一体。”武田哲的立体作品同样秉持这种概念。他利用海滩上的废弃物料创作,它们混合成一个黑色物体,有可能是大海内各种物件挤压而成的混合物(再经过艺术家修饰,内里夹杂着纸条、铁锈、塑胶,甚至是细小的寄生物),那抹黑色的不规则形状,像云朵,像问号,插在石头或者铁条上。
因为武田哲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包容。“我们人类如此放肆地污染它,核泄漏和地震、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害人人都能感受到,房屋倒塌、家园被破坏,政府、人民都会高度重视,但核泄漏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在海滩,一切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那样;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核辐射而死去,只是政府不说。”这一系列形状怪异的装置,更似是核爆后的世界。如果你有看过广岛和长崎在二战时受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破坏后,满目疮痍的境地,这些装置就像在这些情景里抽取的一片泥块。如像是艺术家透露着,人类若再这样发展,将无法与大自然重新修补关系?记者问。“我认为,这些创作其实没有带出任何意义,它们就只存在着。但如果有人从我的作品中看到了环保的态度,那就太好了。艺术创作毕竟不是要去做环保活动,很难实际去改变人的想法和做法,但我想,至少需要去尝试改变。”
The Sound of Nature
日期:即日至6月11日
地点:Art Experience Gallery
(荃湾海盛路9号有线电视大楼20楼2009室)
美丽而危险 Mandy Barker的垃圾摄影
海洋孕育生命,也以无比广阔的胸怀“包容”着由无数人制造出来的垃圾,任它们在上面漂浮,或沉入自己最深层的底部。英国摄影师Mandy Barker开始她的海洋垃圾摄影,时间上比武田哲捡垃圾来创作略晚,但有着一样的起源,便是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2012年,Mandy Barker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资助,与一群科学家从日本航行至夏威夷,考察太平洋海域因海啸带来的大量塑胶垃圾。旅程结束后,她用途中获得的材料创作了《SHOAL》系列,也开启了其后一系列以海洋垃圾为题材的摄影创作。SHOAL一词,用作形容大量游动的鱼群,也用作形容人或物的数量之巨。
艺术家需要不停用艺术让人们思考,自己家门口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艺术可作为一种推动行动的催化剂,我相信艺术能改变人,也能超越语言的障碍。
Mandy从全世界的海洋和海滩获得她的创作素材,也包括香港。在2012年的那次考察途中,她从一名同行者口中听闻香港的塑胶污染也非常严重,于是订下了下一个收集垃圾的目标便是香港。2013年,她获邀到香港,在公益组织“无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的论坛上发言,也趁机在香港的海滩收集海洋垃圾,带回英国拍摄,最后创作出《香港汤:1826》。“1826”这个数字指的,是香港每天进入堆填区的那1826吨塑胶废料。
她曾想过在捡拾到垃圾的现场拍摄作品,但她知道这种做法缺乏新意,无法吸引观众。于是她把垃圾带回工作室,将它们重新组合成各种足够震撼的图案—远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是垃圾,反而美丽得让人无法言喻。她说:“很多人没有读到有关海洋污染的文章,或亲身接触到受污染影响的地区。我的目标是制作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图片,以吸引观众的注意,然后以图片描述当中的事实借以震撼他们。美丽外表与沉重事实之间的矛盾结合在一起,能让人们发问和反思。”
各种大小与颜色不一的垃圾,在黑色的背景中,犹如宇宙中的星体。对于她的图片所呈现出的宇宙感,Mandy说是“为了反映塑胶废料在海中漂浮的样子”及“为了呈现塑胶废料是没有边界的”。以美感呈现垃圾,从而刺激观者的情绪反应,是她表达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法,她并不认为如此会美化污染问题。“艺术家需要不停用艺术让人们思考,自己家门口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艺术可作为一种推动行动的催化剂,我相信艺术能改变人,也能超越语言的障碍。最理想的是,我的作品能教育人们并使他们改变旧习,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上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如果不能,至少也能促使人们反思,那么我的目标就达到了。”
Mandy Barker
国际知名摄影师,作品曾于二十多个国家刊出。擅长以崭新的视觉演绎,展现海洋废物此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议题。曾两次获提名参与关注持续性发展议题的摄影奖Prix Pictet,并于2014年获得Lens Culture奖项,同年亦入围Critical Mass Top 50。叶伟立1971年台北出生,11岁移民美国至2002年回台定居;为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摄影艺术硕士,作品于美台两地广泛展出。过去十年间,主要以摄影和文字作品,关注自身与城市之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同时也是他对于“客人”及“家”两课题之关系的记录实践,与广泛研究的延伸。
用创意转化 由垃圾而生的艺术和诗歌
垃圾是用来定义那些失去用途的东西,而艺术,几乎永远都是没有功能性的。
或许无用的古董级垃圾
台湾艺术家叶伟立利用垃圾来创作的时间,比日本的武田哲和英国的Mandy Barker都要更早一点。
2009年,他和家人从台北搬到妻子老家居住,一个靠近大海又比台北自由的地方。闲来无事,他喜欢到海边漫步,与前面两位艺术家相同的是,他捡的第一件垃圾也是在海边,之后愈捡愈多,终于催生了“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计划。叶伟立不认为艺术真的可以推动环保,虽然它能引起公众注意,但不是在最有效或最有影响力的方面。
叶伟立说:“人和社会总会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物品,同时又被人和社会遗弃。利用垃圾来创作,在人文艺术上也有很长的历史,但它却几乎没有使环境变得更干净。为了不让环境被污染,启发性的思想和行为需要变得再多元化,并将这些无用的材料转换成可重复使用,而不仅是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于叶伟立而言,垃圾与艺术有共通之处。“垃圾是用来定义那些失去用途的东西,而艺术,几乎永远都是没有功能性的。”
叶伟立
1971 年台北出生,11 岁移民美国至2002 年回台定居;为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摄影艺术硕士,作品于美台两地广泛展出。过去十年间,主要以摄影和文字作品,关注自身与城市之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同时也是他对于“客人”及“家”两课题之关系的记录实践,与广泛研究的延伸。
从垃圾中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创作诗歌
“每座城市都有幽暗的地方、微小的处所。 那些角落里堆放着别人用过的旧物;人们的记忆在这里留连。”由本地诗歌杂志《声韵诗刊》举办的“诗歌生活节”,由设计师Stefan Chui 和诗人陈丽娟带领参加者漫游城市,捡拾被人遗弃之物,再制作成其他物品,并以漫游和制作的经验创作诗歌。
陈丽娟说:“诗都是一种城市观察,好像相机一样,去捕捉城市街头的垃圾,从而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在香港,主要会捡到建筑废料、装修材料,是因为香港总是不断拆、建,还有很多快餐的包装纸,这些都反映了香港人的生活。”诗歌生活节的策展人方太初则认为:“文学不仅是关乎写作,而是关乎如何去感受生活,再去表达。”街头的垃圾可作为感受生活的一种物件。“如果可以将垃圾转化成有用的东西,那种转化,就是我们的创意。”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