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学生重新包装港铁深水埗站:深水埗像古罗马广场
一般人逛深水埗是想买平货,在繁忙混乱的鸭寮街中挑选心头好。三个设计系的外籍学生拿着画笔和相机,细看深水埗的唐楼,以半咸半淡的广东话与街坊做访问,把观察和访问化为创意设计,点缀深水埗的港铁站。
港铁找设计学生献计 连系车站和社区
港铁邀请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SCAD)合作,为美化深水埗站提供设计概念,希望连系车站和社区。SCAD校舍位于深水埗,学生每天上课必然经过旧区,今次港铁找学生献计,可谓一拍即合。经过五星期的研究和创作,十四位学生提交七份设计方案,港铁最后选出两份计划,目前正在中环地铁站(J出口站内)展出,设计将于今年年底在深水埗站内长期展出。
匈牙利藉学生眼中的深水埗:像古罗马广场
来自匈牙利的Boroka Kopacz修读室内设计,她与拍档Najah Dunham共同创作“深水埗之椅”的提案,展出两幅椅子拼贴作品。Kopacz每天上学时总看见街上的红A胶椅,她形容胶椅象征该区的活力。“你走到深水埗的各处,都看见便宜的胶椅。早上,街坊不用胶椅时,便叠好它们;入夜后,与朋友开饭饮酒,便将胶椅拿出来。这些廉价胶椅代表深水埗的社群,我随时都可以拿一张来坐,在街头休息。”Kopacz笑说。
Kopacz在匈牙利长大,喜欢欧洲的建筑特色,她以古罗马广场来比喻深水埗,因为来自四方八面的访客在街道上来往穿插,又可随时坐下休息、聊天。Kopacz和Dunham于是拍摄不同角度的椅子,再以拼贴方式表达深水埗“花多眼乱”的视觉感受。
她们最初的计划是以铜作倒模,制作出真实的胶椅模型,准备放在月台。可惜港铁不接纳这部分的建议,Kopacz指港铁对于设计采用的物料要求十分严格,并不接受铜器设计,而拼贴作品亦是防火的印刷品,设计才获批准。
“高楼大厦还未建好时,这些风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已经在香港出现,可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需要,工作地方与住所互相融合,展现了深水埗人的身份。”
华裔学生:前铺后居唐楼是深水埗人身份
另一个获选方案是“城巿的特性”,室内设计系学生Nicholas Wang和Savannah Wikins对唐楼的建筑特色感到着迷,他们于是拍摄不同唐楼外观,制成大型海报贴到玻璃围栏上,又制作出旧楼形状的椅子。Nicholas指,“高楼大厦还未建好时,这些风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已经在香港出现,可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需要,工作地方与住所互相融合,展现了深水埗人的身份。”风土建筑是指用运用当地材料建造,以符合特殊地方需求的建筑,深水埗区的唐楼前铺后居,灵活地运用土地和空间。
Nicholas又表示,一些旧楼采用流线摩登(Streamlined Moderne)的建筑设计,这种风格于1930年代由美国引入,特色是水平线条、圆角。“香港曾经是殖民地,建筑风格受西方影响,过去回忆都在深水埗旧楼中反映出来。”他参考过流线摩登建筑,制作出数张“旧楼椅子”,港铁设计队伍将选择合适物料制作椅子。二人希望乘客出站后,观赏大型海报与椅子,能预先感受深水埗的独特气息。
创作期间,Nicholas与Savannah仔细记录旧区唐楼,又与老店主做访问,了解居民如何运用城市空间。“深水埗有形形形色色的老店铺,如面店、皮革店,我们访问了在六十年代开业的老面店,印象深刻。”两人都不是本地人,华裔的Nicholas也只能以简单广东话与街坊聊天。靠着Nicholas的简单广东话,两人一边寻访街坊,也一边寻找街头美食,对于Savannah来说,是一个有趣的经验。他说:“我发掘了深水埗的小宝藏。”
SCAD“车站艺术”展览
展期:即日至6月30日地点:中环地铁站(J出口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