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应展】策展人:建筑师需告解室反思设计真义
众所周知,香港人的居住环境狭小,早前甚至有大学生为外佣设计了露台帐篷、梳化吊床用作休息,被外界批评设计不人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改善生活质素,究竟我们有否利用想像力去解决社会现况?十五位年轻建筑师及艺术家就香港现实困境,如狭小居住空间、旧楼重建的问题,以《三十六》为创作蓝本,去提供解决方案。他们去年参与“第十五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馆总策展人萧国健将展品和交流心得一拼带回香港,五月在油街实现举办回应展。
“大小建筑设计由建筑署做嗮 年轻人可以做什么?”
萧国健与十多位建筑师、艺术家于去年十一月远赴意大利,参与“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展示香港建筑独特的一面。此行让他大开眼界,他特别留意不同国家的展品位置,他指日本、台湾、韩国以群组参与形式去探讨展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做法与香港团队相近,策展人挑选十多位代表参与,详细介绍展品。最令他印象难忘的是澳大利亚馆,十多位代表合力完成一件大型展品,“一入到澳大利亚馆,部分空间便是水池,观众都坐下来浸脚、玩水,然后慢慢地阅读策展人简介。展览十分大胆有趣,讲述澳大利亚人与水的关系密切,非常到位”。
在日本馆中,年长策展人挑选几位年轻建筑师的作品,展示已建成的建筑计划,包括模型和篮图,萧国健感到羡慕兴奋。“年轻人受人委托做设计,太好了。回想香港,大大小小的建筑设计都被政府包揽,小至天桥底下的资源收集站,大至天水围图书馆、湿地公园,都是建筑署设计,商业建筑又被大发展商垄断,我们可以做什么?年轻人想讲什么?”今次国际展览,萧国健找来大胆创新的年轻人参展,从环保、民生、艺术等角度去解决狭小空间、旧区重建等议题。
“用蜡去做告解室,又白又滑、一砖一瓦砌出来,油街用的是红砖,我用白砖,想让大众反思,当我们将外层剥开,建筑究竟是什么?”
建筑师亦是打工仔 “告解室”中反思过错
在纽西兰修读建筑回港后,萧国健任职建筑师十年多,慢慢地发现难以实践埋想,又形容自己“装傻扮疯”去工作,为了糊口,曾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曾经为了建楼,斩了一百棵树木。于是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要环境、自然去迁就建筑设计?”
萧国健深明建筑师也是打工仔,老板吩咐做什么,便要做什么,没有什么选择。他以湾仔同德大押为例,诉说建筑师内心的矛盾。“我们之前说湾仔地标、回廊设计、战前建筑等等,最终同德大押都被人拆了。拆楼过程要有建筑师统筹,要入纸、画则。负责拆楼的建筑师不会好自豪地告诉你是他负责拆楼。”建筑师为了生计,都要听从上头指令,即使内心过意不去。
为了舒解建筑师的内心困阨,擅长艺术创作的萧国健找来以数张碌架床,搭建成小密室,让建筑师在内告解反思,《初告解》作品曾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展出。由于展品体积太大,今次香港回应展,萧国健挑选白色的蜡砖,砌成细小的告解室。“用蜡去做告解室,又白又滑、一砖一瓦砌出来,油街用的是红砖,我用白砖,想让大众反思,当我们将外层剥开,建筑究竟是什么?”
冀年轻人发挥创意、有权者给予机会
展览即将完结,萧国健表示外国访客曾在纪录册中写上“香港继续加油”,他们从展览中看见香港另一面,并不是西九、东九的未来宏伟建筑。本地访客亦表示支持年轻人创作,盼望看见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法。“我希望还在读书的年轻人看见我们的坚持,能有所启发,鼓励他们日后继续创作、从事设计。而有权势的人看完展览后,了解年轻人的才华,给予多些机会。”萧国健说道。
萧国健profile
UNITEC理工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多年来曾任职于本地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参与过大量香港及中国内地的建筑项目,包括住宅、商业、总体规划、文化及可持续发展项目。2012年,萧氏创立设计团队“筑梦.社”,并于2013年获得香港旅游发展局--彩灯大观园设计比赛金奖,作品名为 “悦满中秋”,于同年中秋节在维多利亚公园展出;2014年成为2013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冠军得主。2015年,萧氏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委任为台北松山文创园 “筑迹--香港建筑展”及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总策展人。
“建筑兵法-第十五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回应展日期:即日至5月30日地点:“油街实现”(北角油街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