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建筑是一场站在社会前线的硬仗

撰文: 麦婉婷 黄沛鹏 邝晓恩 潘浩欣
出版:更新: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问题像没完没了,加上日益严重的地产霸权、㓥房、保育与发展等问题:我们的人生好像跟楼房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今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意指向全球建筑师讲解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而香港的策展人与参展者,都是年轻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当现在人们都说新一代没机会没前途,也许他们站在事业的边缘,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而他们的视野不局限于建筑,还有社会与生活等方面,以温文却积极的方式来回应。摄影:林振东、部分图片由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及受访者提供

萧国健:一直以来香港就是发展得太快
坐在《初告解》里望向天空沉思,平静的感觉让人释怀。

萧国健(Stanley)是今次香港展览的总策展人,是次展览以“建筑兵法”为名。记者乍看“建筑兵法”此主题时,感觉颇怀旧,Stanley表示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Alejandro Aravena的社区性设计手法,有别于常见商业建筑,“他认为建筑就像战斗,于是便要找出前线所在,当今香港建筑前线,无疑是年轻建筑师怎样在如此商业环境中打拼和生存。”最终拣选了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为主题,“我不会完全推翻旧有的东西,而是借鉴,让我们做得更好。”

回到参展人的身分,Stanley的《初告解》概念是建筑与宗教的结合,“天主教有告解仪式,教徒在告解室中向神职人员忏悔自己的罪行并得到宽恕。”作为建筑师,也许曾作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像当日同德大押清拆时,建筑师和其他参与者压力极大,外界不断嚷着要保留,老板却要入则拆楼,我相信他们全部都是有良心,罪咎感自然来了,要释怀想告解。”至于碌架床组合,则因他看到香港新建楼宇美轮美奂,内里却是奇则,极矛盾,“外观是仿效港式高楼,那密集和倒模形态,正是香港建筑的缩影。”

Stanley笑言“建筑兵法”网页及宣传册子的棋盘设计,令他想起小时候的超级任天堂战棋游戏。

人们常说旧与新之间的冲突,Stanley认为新与旧应要取得平衡,而两者之间重叠位置正是他们要面对和对抗,“我们已经不再想要纯粹商业化的香港,而是想做更多跟社区有关的。”他从新西兰回流香港,在建筑师楼工作十年间,充满挫败感,甚至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最终他还是谋求另一条出路,成立工作室,不求赚取最多,却做有意思的事情,“一直以来,香港就是发展得太快,衍生污染等问题,令整个环境变差了,年轻一代反思怎样去保护这个地方,将发展收窄。”

他说要走出来行前一步,“我们心中还有一团火,大环境亦在逐步改变。我们没有‘掟嘢’,而是用文静、没暴力的展览方法,只希望官员能接受新事物来配合他们的旧模式,这样才得以延续下去。”

陈沛康:我们购买的只是盒子里“空气”
当下香港面对新界收地风波,而陈沛康以祖屋作概念的《缸中回忆》,把香港昔日发展记存下来。

作为是次展览的策展人与参展者,陈沛康(Aden)他还有另身分—展览及场地设计,由于香港不属主场馆之内,所以场地分为数间房间,这反而有利配合《建筑兵法》主题,“这更适合连贯故事性铺排,令布局就像故事每一章节般,以生动方式来展现,从而带出多个不同答案。”他说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让人们轻易明白建筑是怎样一回事。

这阵子马屎埔村的收地风波在社会上讨论不绝,Aden作品《缸中回忆》刚巧回应了这个问题,“这是为我新界的祖屋作个记录保留。发展落马洲线时曾说过会回收这地方,最终没成事,但日后东北发展,收地相信无可避免,最终被夷平。”他说虽然不能拥有这片土地,但希望为这个地方留下记录,把故事传给下一代。

现在人们常说要忘记过去,Aden希望借此作品改变这种扭曲的生态。

“香港人大多都是住在盒子中,我们所买的其实只是盒子里的‘空气’,外墙从不属于业主的,想加多个窗户或粉饰自己风格,都极为困难。”Aden认为这些回忆是共同的,见证了现在香港的发展与模样,“从前人们的努力和刻苦,为什么没人记录下来?近来风气不断说忘记和更新,我们更该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是很有价值的。”

叶颂文:有了公共空间才有邻里关系
Tony作品是为增加大家的绿色公共空间寻找办法。

擅长环保建筑的叶颂文(Tony),他的《没有绿色建筑,只有建筑活在绿色生活》也是循这个方向,以两件作品“共生空中花园”和“亲生物设计”,来反映香港现况,地产商和发展商想尽各种方法,不是努力向高空发展的屏风楼,便是用尽每一吋空间的发水楼图利,“有了公共空间,才有邻里关系。”当中“共生空中花园”是以小朋友和老人角度出发,才能凝聚社区。

至于“亲生物设计”则是从窗出发,“现在能从窗看skyview仍是太少,光线外还有其他绿色元素。”香港的环保建筑正在慢慢发展,但Tony认为香港不可以照搬外国的一套,“既然高密度没法改变,那我们要做到有限条件中追求优质。政府的政策和市民需求要相辅相成,市民的知识也重要,像能源标签和绿色建筑认证,都令人明白到可悭水电外,也住得舒服健康。”

魏忠汉:东方文化也有自己对空间的语言
作品似有还无的空间关系使人作出更多突破。

专门研究传统中国哲学和当代设计关系的建筑师(Angus),其作品《无限的有限空间》是以低下阶层的板间房为概念,“屏风关上时是无风无光的空间,但打开却是另一面貌。有些事物看似有限制,只要加些想像力,也有无限可能性。”他认为我们对空间的概念是源自西方社会,其实东方文化也有其一套:要融合空间先要分开,“曾为两位女儿各买一张椅子,她们总觉对方的好,常争位坐;之后我买来一张功夫椅,妹妹发现椅上有位置,便会叫姐姐一起坐,又把她自己的椅子拿来给我。中文‘坐’字是有两个人,有分享之意。”

香港建筑居住的种种问题,Angus也深感无奈,“本来有些设计和条例是为解决问题而出现,动机本是好的,但最终走向极端,当权者要作出平衡;同时也太单一化,发展和保育可以融合。每个人都有限制,但要发挥作用,无奈且积极地面对。”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