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18区建筑师,一人有一个社区故事
建筑默默地塑造我们我生活形态,但升斗市民似乎从来无权参与设计过程。莫说西九故官由谁“钦点”,即使本应由18个区议会由下而上决定的1亿元重点地区项目,也出了诸如深井烧鹅雕塑等光怪陆离的项目。有建筑师办展览,不讲什么伟大建筑设计,而是以18个在香港18区成长的建筑师角度,讲自己区的故事,也邀请大家一起讲,希望共构香港建筑风格。
烧鹅雕塑、音乐喷泉代表自己区吗?
如要为你的社区,以几个Instagram帖子、几张照片,几个“hashtag”说一个故事,你会说什么?“十八 / 建筑 / 三部曲:首部曲 – 18则事”展览厅看上去,三面墙就像布满IG 的照片加hashtag。
“18则事”展览由本地建筑设计及研究工作室Aaam Architects策展。特首在施政报告中公布,为每区区议会各拨款一亿元发展重点项目,一些区的“作品”却惹来非议,包括大埔林村“天安门”广场、荃湾烧鹅雕像,Aaam Architects设计总监萧健伟解释,几位建筑师当时思索:“这些雕塑、建设,是否真的反映我们的文化?是否真的提供到每区居民需要日常的资源?”
他们想到,18区其实是一个观察香港文化的框架:“城市其实就是人和事,在一些地方发生。建筑就是这些事的场景,累积出来就是我们的文化。”于是他们邀请了18位在不同区成长的建筑师,为自己区说故事。
如果建筑只是一个舞台,18区又各有怎样的剧情,每天进展或重复着?
荃湾的故事:当大河和海愈来愈远
建筑师李润安(Liam)在荃湾长大,虽然后来搬走,却仍自觉是半个荃湾人。他的四张照片,以“大河道”为主题,将大河道拟人化,写荃湾的变迁。读者一看,就会发现荃湾一个被遗忘的历史:大河道曾经是一条河,只是因为发展而被填平了。其他照片续说,大河道上,后来盖上了行人天桥;荃湾海旁不断填海,旧区离海愈来愈远。近年荃湾西多个新楼盘落成,从市中心望过去,人与海之间,隔着屏风似的几排万丈高楼。
AaaM建筑师陈树仁以修表师傅为中心人物,写黄大仙一区的“生老病死”:黄大仙庙、钻石山坟场、志莲净苑。“我以前回家每天都会经过黄大仙庙,路过坟场。这是有生有死的一区,好像在人生迷茫时,它会提供到一些答案。所以我就讲一个在这区成长的人的故事,他有求签习惯,相信命运。”这里先不剧透,请各位自行行展览找出故事结果。
建筑师在自己区的每日奇想
香港不少建筑师已将业务扩展至内地甚至东南亚,于平日自己生活工作的社区,却未必有机会发挥。不过,他们也不时忽发奇想,Liam就想过:“为何公园不可多点功能? 例如建些小食亭、咖啡店、 甚至小型图书馆,那会好好多。现在则比较单调。”他以前又想过:“荃湾码头可否不拆?以前荃湾可搭船去中环,半个钟左右,好舒服。”
树仁也说,其实荃湾建天桥时,曾提供很多契机,比如绿化空间:“像纽约High Line一样,桥上布满植物,也有圆形剧场,可以吗?”
这个展览只是三部曲的首部曲。他们希望三部曲将会长达一年,第一部曲以贴地、个人的角度讲故事,希望引起共鸣,同时希望收集、累积公众的故事;第二部曲将整理并呈现公众的故事;第三部曲则由建筑或设计师做创作性的构思,希望探讨何谓真正属于香港的建筑类型。
【十八 / 建筑 / 三部曲 : 首部曲 – 18则事】
地点:中环PMQ Block A S507
展期:即日至5月30日
开放时间:每日早上10:00 – 晚上 8:00
主办及策展单位:AaaM Architects
共同策展:Fai Hung ( Mindsarch Group)、Yannis Chan、KK Wong、Samuel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