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展在油街】《建筑兵法》:在困局中实现城规、建筑对策

撰文: 麦婉婷
出版:更新:

有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但人面对两难真的只能以退为进?才不是,那只是其一。美人计、声东击西、借尸还魂⋯⋯不也是耳熟能详,古人让敌方中伏的智慧。近期就有建筑师引用兵法,为众声喧哗的香港城规、建筑议题谋略。

建筑师邓耀伦《空间的贫穷与多元》探讨的是深水埗区密集的空间,他以一层又一层刻著建筑物的亚胶力胶版呈现出区内“反客为主”、乱中有序的深水埗。(大会提供)

去年六位策展团队成员以及其他参展单位,合共十七位香港建筑师及艺术家组成团队,参加由建筑师萧国建(Stanley)策展的《建筑兵法》展览,远赴意大利在第十五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展出。Stanley分享概念源起时便提及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和其艺术总监、普立兹克奖2016得奖人Alejandro Aravena以社区和用家为先的设计理念启发,继而代入思考香港建筑现场,深感香港建筑前线就如战地,受不同的问题、空间持份者规限,于是他便想到借鉴中国兵法书《三十六计》,邀请建筑师及艺术家选一条兵法,透过他们独有的视角,审视、呈现现实建筑、城规的困境,甚至“施计”找寻在困局里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釜底抽薪金蝉脱壳《We哗蓝屋 (足本故事)》

作品《We 哗蓝屋》足本故事聚焦点不是在于建筑身本身,反到是建筑物与人的故事,重现建筑以人为本理想状态的“可能”。(潘浩欣摄)

“湾仔《We 哗蓝屋》的纪录的重点不在于历史建筑的修复,而是一个社区的修复。”自2007年,建筑师谢锦荣跟一众社工、学界、建筑师、规划师、作家、艺术家和许多关心事情的普通市民、街坊自发团聚,成功游说政府撒销原有的蓝屋重建方案,更催化政府拨款资助“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使蓝屋不只成为一个香港旧建筑代表或街坊聚脚点,还真真成为一个由下而上、社区自发的建筑故事。

建筑师谢锦荣便将整过过程以纪录片和图文形式呈现将WE哗蓝屋“釜底抽薪・金蝉脱壳”的足本故事一一呈现。

浑水摸鱼《无限的有限空间》

建筑师魏忠汉《无限的有限空间》透过屏风既定“分割”空间的概念转化成多重意义的家具:既建立、仍连结空间。(大会提供)

屏风本来已经是矛盾一场:既建立空间,又限制空间。分割空间的同时,能不能够制作无限空间(连结)?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哲学,甚至木工工艺的建筑师魏忠汉(Angus)分享说:“我们对空间的概念是大多源自西方,其实中国传统融合的观念也很重要。《无限的有限空间》概念源起自低下阶层的板间房,屏风关上时是无风无光的空间,但打开却是另一面貌。有些事物看似有限制,只要加些想像力,也有无限可能性。”

走为上计 《天筝》

《天筝》的风筝有别于一般纸鹞风外观,是按艺术家在城市隙缝间看到风天空勾勒形状而成,寄寓“走为上计”,寻找另一片天的希望。(大会提供)

陈闪在过去接受同行访问时便曾经提及“风筝跟城市,在香港其实是对立的。于是他想到透过在香港各区捕捉的“城市天空”,勾勒出在楼与楼之间的所看到的有限天空,形成风筝的形状,尝试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拉在一起。

再补充说,陈闪解说风筝在军事上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救生、求援的用途,以“放风筝”的形式展示作品,希望借喻那意义表达走为上计、想法脱离现有的社会框架和回归自然的希望。

展览的标示系统也经过设计师贴题构思,箭形标示便很容影让人联想起古代战场。(大会提供)
由意大利移师香港的“建筑兵法”,特意被选在油术实现的基地作展览,以连贯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双年展)之香港展览在意大利的场地氛围。(潘浩恩摄)

《建筑兵法》“第十五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回应展日期:即日至5月30日地点:油街实现(香港北角油街12号(港铁炮台山站A出口))网站:http://2016.venicebiennale.hk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ioilstreetart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