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知识|打风、风球、挂波的起源 最强台风并非山竹与温黛?

撰文: 何国龙
出版:更新:

【台风】盛夏是打风季节,由于香港近乎每年都有台风吹袭,所以香港人早已练得一身应付打风的本领,面对八号风球以上的强风视为家常便饭。今回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打风的知识。

虽然热带气旋杜苏芮逐渐减弱,但另一个热带气旋“卡努”正在逼近,会在未来两三日横过西北太平洋,将会在下周二升级至强台风(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打风”与台风

所谓的打风,其实泛指热带气旋,如果中心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18公里以上的,就会称为台风,因应台风强度又再细分为“台风”、“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至于“台风”这个字则来自英文“Typhoon”,意指卷动的风,将之译做中文,取其谐音又再衍生成“打风”。

1950年香港天文台出版的本港风暴讯号表(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为何“风球”是“悬挂”?

现在只要一有热带气旋袭港,天文台便会定时发出预报及讯号,大家也可以随时用手机收到来自媒体报道的讯息。不过早在上世纪,资讯的传播比现时慢得多,而天文台为了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会将一个带有不同热带气旋讯号的球体挂起让大家可见,俗称“挂波”,如果是在夜间发出,则会以相应的灯号来取代,特别让渔民及交通工具可以清晰见到。久而久之,在坊间便将热带气旋称为“风球”,并沿用至今。

香港史上最强台风是⋯⋯

虽然香港人习惯戏言期待台风的到来,可以借此放个风假,但实质上我们深知台风对经济甚至人身安全都有所威胁,有些在历史上留名的十号风球,更是令人心有余悸。说到最强的台风,可能大家马上会想起2018年9月袭港的“山竹”,威力之大带来的暴雨令维港水位升达2.35米并打破了纪录,可幸的是并没有造成人命伤亡。反之在1962年同为十号风球的“温黛”,是为战后破坏力最强的台风,酿成183人死、388人伤、108人失踪、72,000人无家可归、700多艘小艇严重受损、500多艘沉没等等,成为了上一辈记忆中的恶梦。

丙午风灾(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不过,在有纪录以来香港真正杀伤力最大的台风,是1906年9月18日袭港的“丙午风灾”,虽然仅在香港停留数小时,但据天文台资料显示造成了高达15,000人死亡,而且登陆在尖沙咀片刻便令4个九龙仓码头原地消失,所造成的船只沉没数量也是在各大风球当中最多的,据闻海上有一半船只沉没,最少有2,983艘渔船、670艘远洋轮船被击沉。后来资料显示,丙午风灾的每小时最高平均风速为96.3公里,以风力来计未必是史上最强,但无疑是杀伤力最大的,事后检讨是因为台风来得太快,预警却不及时,可见得准确的天气预报以及应对手法是重中之重。

打风贴胶纸有用?

香港出现过不少抢购潮,当中关乎打风的就有抢食品罐头甚至抢胶纸,到底为玻璃贴胶纸是否有用?传闻贴“X”字甚至“米”字的效果最好?首先贴胶纸大多适用于大型玻璃,现时的玻璃分散受力足以应付八号风球的风力,但当风力聚集于中心一点的话也会容易碎裂,所以贴“X”、“米”字正是为了保护中心一点,但对于家庭窗户的玻璃帮助不大。另一方面如果有杂物飞袭打碎玻璃,胶纸或者有助于防止玻璃碎飞溅出去。不过,有一说法指对于强化玻璃贴胶纸可能会适得其反,由于强化玻璃碎裂时会分成破坏力较低的颗粒状而非锋利的碎片,如果贴上胶纸的话,反之有机会令玻璃裂成一片,由于大型玻璃及强化玻璃大多是商厦使用的,块状玻璃掉下的危险比颗粒状的更要大。

虽然打风贴胶纸是否有用,众说纷纭,但香港天文台在教育大众应对台风来袭时,贴胶纸也是其中一个做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