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张兆康】电影服装指导访谈 衣服之间的一场现实考量

撰文: 黄立晖
出版:更新:

常认为电影服指(服装指导)就是一种度身订造,只不过服务对象由寻常人变成电影角色。原本也以为,能够为虚拟的故事角色设计衣服,是多浪漫的一回事。但与《一念无明》服装指导张兆康一番对谈后,才知道那是一场多现实的考量。

摄影:黄立晖

你认为时装设计与电影服装指导的分别在哪里?

张:就fashion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方式。时装本身就足以承载意念与想法。而这种承载在电影一样有,但时装设计师可以比较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时尚,可以很个人,完全是基于一样自己的东西;我们做costume的不能够这样,我们只是用衣服作为一种表达故事或人物的形式。有一些base你必须要跟从的,当中亦可能需要兼顾别人的想法。

戏服考量的第一步,当然就是配合电影性质本身了?

张:就以《摆渡人》作为例子。我在真正拍摄的一年以前已经看了小说版本,个人颇喜欢,所以脑海对故事、人物一早已产生了一定的想像,大概是一种文艺得来又很大众化的感觉。但电影的腔调却脱离小说本身,变成了一出疯狂喜剧。我得知以后就要尝试把人物“扭一扭”,配合疯狂喜剧的性质,有些部分可以夸张一点,但夸张得来角色仍需要是有血有肉的人,这就是考量的原点。

然后就是演员了?

张:很多时候,导演问我对角色有何想像,问我设计是什么、给他看一些reference(参考)。我当然可以随时给你看很多reference,但我会反问:“你们决定好演员了没?”有时我会这样问。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角色,若由不同的演员来演,也需要有很大的调整幅度。

可能近年香港演员很抢手,很多演员也很难确定拍摄期。有些原本定了schedule的演员,突然参与不到,又要换人,但整个造型我已经做好了,然后又要重新设计。

我想带出的是,即使是同一个角色,你也不会用同一件衣服、方法去演绎。例如这个角色很有主见,但不同的人演也可以是两种“很有主见”。例如一个是比较斯文的“有主见”,一个是比较冲动的“有主见”。当角色转变时,你也要想在衣服上表现的手法该如何调整。

有没有曾经真实遇过类似的情况?

张:(又以《摆渡人》为例)例如管春的角色,如果不是金城武而是由Eason来做已经很不同。又或者这样说,原本小玉的角色不是由Angelababy做,而是全智贤,这两个人做小玉完全是两回事。也有很多人传过,毛毛的角色原本是王菲做的。

另外我也会常常问导演,角色的背景是什么?如果我只是单凭试演时了解角色的话,看到的东西很表面;然而导演对角色会否已有一个想像?如果要演博士,那角色是由一个穷人读很多书发奋而成为的一个博士,还是他本身是有钱仔很顺理成章地成为博士?还是他跟Batman一样是一个孤儿?角色背景对他的性格与处事其实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形容服指为一个电影的裁缝,恰当吗?

张:你也说得对。我常常觉得王家卫是个好的裁缝。为什么这样说?好的裁缝就是完全知道那个人的优点、缺点,之后懂得用最好的方法将那个人表现出来。王家卫无论遇到什么材料,都可以做一件衫把他最靓、最有气质、最好的一面带出来。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导演也是一个好的裁缝,不只是好的服指才可以是好的裁缝。

如果《摆渡人》小玉一角不由Angelababy做,而是由全智贤取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网上图片)
而如果,陈奕迅与金城武的角色对掉,你又会如何想像他们身上的衣服?(网上图片)

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中,“香港风格”强烈吗?

张:其实最近在很多访问中都讨论一个本土性的问题。我看见你另外一条问题问:“‘本土性’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其实我没有一个答案。总是觉得我们经常讨论、经常想寻找一个“香港”的身分,是因为香港人或许迷失了一个identity。而我认为“香港性”是一个后设的东西,即是做了很多东西出来后,尝试去归纳这些东西,寻找到共通点,然后找到当中的identity。

我只是认为,我们这些创作人只要专注其中,不完全被(内地)市场引导,始终会流露一种香港人的品味。这亦是我觉得无论摄影、衣服或者美术上,你会看到《摆渡人》跟之前内地拍的这一类喜剧是有一种不同。我想“identity”就是一种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

(张兆康facebook图片)

张兆康1982年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随即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书院取录为艺术硕士生。回港后获资深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师文念中赏识,开始投身电影美术工作。曾负责麦羲茵处女作《烈日当空》的美术指导、服装指导及剪接;亦曾为王家卫、杜琪峰及林岭东等电影名导设计美术及服装。主要作品包括《前度》、《狂舞派》、《激战》、《三人行》、《摆渡人》、《一念无明》等。2017年凭电影《摆渡人》获得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服装设计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两个奖项提名。

Kulture Salon11由K11成立,是一个具影响力及持续的免费跨界交流平台,通过连接设计师、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与大众,从不同切入点的对话及交流来刺激大众对文化、创意和艺术的想像,将新思维融入生活,推动本地多元文化发展。自去年8月开始,至今已举办多达18场对谈,并于来年继续举办文流讲座,邀请大众一同探索电影、健康饮食文化、时装及工业设计、流行文化及生活的关系。下一季Kulture Salon11将于7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