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改鞋文化擡头 混搭风格就是香港特色
改鞋文化在西方一直流行,多年来旋风却一直卷不上香港。然而在各种原因下,近年改鞋风潮看似渐渐擡头,本地也不乏改鞋高手,有想法有手艺,至于能否有进一步的发展,又得看港人修行。
香港人改鞋 功能为主
在香港,“改鞋”一直难以上升到创作层面。绝大部分的香港人改鞋都以功能为主,根据本地改鞋单位鞋艺堡所言,香港人改鞋就是“改鞋底、改鞋底与改鞋底”,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改鞋的诱因在于鞋底先被损耗,然后才借此机会考虑选择其他款式,是一个被动的“二次创作”,例如若干订单之中,都是被穿破了的大品牌(如LV),客人拿着鞋子来翻新时才会选择加入一点点创意。
另外,改鞋通常是一种“还原”的技俩。例子有早前很多人买不到adidas NMD R1的“红白蓝”款,便索性买来一双全白,然后找改鞋师在鞋边细节涂上红、蓝颜色,试图将鞋款加工模仿,“还原”成红白蓝色款。要谈当中的艺术性或许太过,亦无可否认,这样的模仿技俩远远谈不上创造精神。
改鞋之巅 1+1=3
实际上,改鞋文化在西方之所以能够如此盛行,在于它引发到用家的创意发挥。这种改鞋文化就像一次联乘创作,但不再以品牌主导,而是由穿者自行设计,利用不同的鞋款元素,混搭出另一双完全属于自己的独有款式。一双改得好的鞋,不会像胡乱混搭名牌细节的假货般不伦不类,而是以创造新特质为目的,地道一点的形容,就像港人才懂的干炒叉烧意,它不是叉烧也不是意粉,它就是干炒叉烧意粉,1+1=3,一个活脱脱的独立存在。而这就正是香港与外国改鞋文化的分别。
“不过,也不能说香港没有这种创意文化。虽然找我们改鞋的客人仍然追求功能、舒适为主,但近年也收到有人把刚买来的鞋款拿来改。就是这一双Kobe 9 Elite Team,原装只有高筒款,偏偏那位客人要把它改成低筒。虽然我也认为高筒比较好看,但最少你看到有人刻意将最新款式改至自己认为最独特的模样。又例如这一双adidas Stan Smith X Goyard,那客人真的特意买来Goyard的手袋,让我们裁下并缝在相应的位置上。”Goyard的绿色布料与adidas Stan Smith看起来完全没有违和感,不知道的真以为是品牌联乘之作。
有时他们也会收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客人订单,更意想不到地创出新风格。“例如这双为一位长短脚客人而改的鞋,加了‘松高底’后出乎意料地创出另一种风格,又不失本来的运动感;除了满足感,原来也另有惊喜。”其实改鞋没有想像般遥不可及,也未必一定需要用上大品牌制作。即使是名不经传的鞋款,当你清楚它的特性,了解自己想缔造的效果,现成的球鞋,同样可以成为我们最近身、最贴地的创作点子。
www.facebook.com/regalrepair
外国经典改鞋例子
The Shoe Surgeon Chanel X AJ
这一双由美国改鞋单位The Shoe Surgeon所改的Chanel X AJ,将一款Chanel手袋循环再用,把当中极具代表性的Chanel手袋金链、菱格纹成为波鞋的基调,将Air Jordon带进另一个奢华领域。有趣的是,这些金链与菱格纹在Air Jordon之上被褪去了本身的女人味,仿佛完全被黑人hip-hop风格同化,令Chanel变得空前地刚阳。另外,穿著重点已不在其运动性(当然你有权穿着它打波,如果你不怕被绊死),反而引起了一种“穿Chanel的男性黑人”的时尚想像。而这位穿上这双Chanel X AJ的男人,大概不会像Pharrell Williams般刚柔并重,而是像Jordon一样激烈刚阳。
Jack the Ripper AJ3
除了混搭美感,西方的改鞋文化还有利用个人技艺表达强烈的控诉讯息。加拿大改鞋单位Jack the Ripper就以Air Jordon 3作为基础,以黑色为主调,再将国家于2016年死于警方枪下的死难者名称,以萤光绿色印于鞋身之上,藉波鞋创作来对体制作出控诉。
Vandythepink OFF-WHITE x adidas NMD_R1
团队一向喜欢在鞋上加玫瑰图案,这一双以adidas NMD_R1为原型的设计在加上玫瑰后,却没过往作品的媚。如果说红白蓝NMD_R1原作透露了一股男孩味,这双涂上粉蓝底的便显得相对平静,同时又被鲜黄印名条子与玫瑰缀上一点激烈,反而像个女人般复杂。配搭得宜的色相,以黄蓝、红绿为对比色、蓝绿为邻近色作协调,令整体显得非常和谐,创出原作以外另一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