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的旧香港和旧港人 真实影像协会:这也是对2017年的回应

撰文: 邝晓恩
出版:更新:

“我们一讲电影,你一定先想到剧情片,很多人甚至会将纪录片与电台或电视节目划上等号。”香港真实影像协会创办及策展人之一张铁梁(阿铁)如是说。所谓港产片,为人熟悉的,十居其九都是剧情片。香港纪录片发展也许不及类型片,然而土壤一直存在。由张铁梁与蔡倩怡于今年创办的香港真实影像协会,于5月举行首个题为“从八十至九七”的专题放映,回顾香港纪录片以至时代的发展,期望引发讨论及想像,扩充真实的可能性。

关锦鹏1997年的电影《念你如昔》探索个人的情感与性取向,同时刻划出众人在那个特别时期下对身分认同的一份怅惘。(香港真实影像协会)

纪录片不等同“真实”

如果纪录片等于真实,那婚礼、毕业典礼上拍摄的片段也等同纪录片吗?大学毕业后当过全职摄影师的阿铁,曾经对每天为工作而拍摄的影片感到枯燥乏味,直至修读岭南大学的视觉研究哲学博士课程,得游静等教授启蒙才初次接触不同类型及玩法的纪录片,并开始重新认识影像这回事。“对我来说都有几大冲击。以前我拍人结婚、拍校长签名,那些东西对我来说都很闷,但现在却会想,它们会不会也算是纪录片呢?”带着对纪录片新的看法,阿铁开始理解自己从前所做的事。

让阿铁重新思索何谓纪录片的,是为拍一部纪录片而花了十三年时间的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那时常问纪录片是什么?大家在谈的真实又是什么?答案不论是哲学性还是认知性的都有,但小川绅介却突然说这不关真实事,原来关关系事。那刻我忽然觉得:哗!好劲啊!小川绅介答了我很多问题,替我梳解了一些困惑。”当大众对纪录片的认知仍停留在《铿锵集》、《国家地理杂志》等电视节目时,阿铁看到小川绅介等其他纪录片导演原来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拍摄方式,由是深信纪录片只是真实影像里面的其中一种,他们决定采用一个概括性较大的题目,所以协会名称“香港真实影像协会”因此而生。

在“从八十至九七”的专题放映宣传片里,阿铁提出了不少有关真实的诘问,却从没为此作出定义,他说:“当我们不停追求客观,或绝对的真实时,我们需要认知到这件事是不存在的。”不愿立下定义与框架,协会希望从打松看待纪录片的既有角度出发——如果婚礼或毕业典礼可能是纪录片,近年大热的新媒体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又可否是纪录片呢——虽然它以“虚拟”为名。专题放映试图扩阔讨论,并做一些挑战定义边界的事,阿铁说:“与其说我们要这样找答案,反过来说我们是抛出更多问题才对。”

郑志雄于1995年拍摄的《大祸临头》紧贴当时旺角金轮大厦天台屋被迫迁的居民,记录了当时的抗争运动。(香港真实影像协会)

从80至97的香港影像 对时代的回应

电影《去日苦多》的片目出自曹操短歌行的一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句话也是导演对香港的一句寄语。(真实影像协会)

专题放映“从八十至九七”,选出1980至1997年间的十部长片及短片,当中有讲性别议题的《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讲居民运动的《大祸临头》、提到“自决港独”的《另起炉灶之耳仔痛》、关于九七回归的《去日苦多》等等。片单上的电影触及香港多个议题,但阿铁强调是次放映不想只是讨论一些议题,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及对纪录片发展的回应。

“九七回归是一件很大的事,中英联合声明拖行整个移民潮,也是件很大的事。我们不会有很多片直接提到这件事,但中间除了会有作品讲八九民运、居民运动,也会有讲性别认同等很个人的事。我们想呈现以前的香港人,从一个个真实独立的故事带出个人性。我们不一定只讲九七回归,不想只是一个议题,更想讲一个时代。”除了对照时代,从精选的十部作品亦能看到香港纪录片的发展。当中横跨香港纪录片的开创与实验时期,奠下香港纪录片与社会运动密切关系的时期,以及纪录片与录像艺术互通的代表作品等。阿铁指出:“这可能是对2017年的一个回应、一个社会性的回应,也可能是对纪录片形式及放映手法的回应。”

《大祸临头》将镜头直接对准拘捕抗议居民的警察,让相机在当时的抗争运动亦担当起重要的角色。(香港真实影像协会)

让真实重叠 从影像延伸到生活

不论是艺术展览或是电影节也好,创作焦点自然放在作品身上,可是你又有否想过,其实策展以至放映等关口,也是创作的一部份呢?持着一份“究竟放映可以玩到几尽”的好奇,香港真实影像协会在排列片单时亦希望花多一点心思,期望让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对话。例如是次放映的片单里,当中有一部作品其实可以在Youtube找到,但他们坚持重新放到正式影院里放映,并配合映后座谈,除了相信电影院的力量,也是希望藉电影节的力量,精选出不同电影引发讨论。香港真实影像协会对电影院有着一份执着,但不代表他们排斥其他放映模式。例如他们将电影背景发生于旺角太子的《大祸临头》放到社区空间碧波押放映,同时配合社区导览,带观众重返电影现场。阿铁表示:“我们常说纪录片可以让我们思考的事有一个延伸,延伸到真实、现实生活,所以纪录片是一件事,导览则可能延伸到另一些故事。我们尽力提供这类的连结,将真实不断重叠。”

“从八十到九七”香港纪录片回顾专题日期:2017 年 5 月 5 至 14 日地点:香港兆基创意书院/碧波押

票价:$50

片单

《黑鸟》(无导演,1987)《没有太阳的日子》(舒琪,1990)《大祸临头》(郑智雄,1995)《香港公路电影》(冯炳辉,1996)《美丽的魂魄》(余力为,1996)《去日苦多》(许鞍华、崔允信,1997)《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关锦鹏,1997)《念你如昔》(关锦鹏,1997)《节庆九七之劲歌甘曲(运动版)》(麦海珊,1997)《另起炉灶之耳仔痛》(游静,1997)《北征》(陈耀成,1998)

香港真实影像协会创办人之一张鐡梁。(龚嘉盛摄) 

张鐡梁

岭南大学视觉研究哲学博士,于各大专院校客席任教电影课程。策划影展包括“香港独立电影节”和“自主映室”。亦于2014年与几位中国独立电影导演和研究者创办“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会”。近年开始参与电影监制的工作,并发起“香港真实影像协会”,致力于香港纪录片的推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