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背后】纪录片导演眼中的:雨伞运动、少年棒球队与粤剧发展
撰文: 洪昊贤 潘浩欣
出版:更新:
纪录片在香港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缺乏拍摄资源,也难以获得在院线上映的机会,能引起社会关注的作品更寥寥可数,但每年仍有不少人拿起摄影机,对准不同的人与事。有的导演受社会运动启发,持续记录相关议题;有的导演关心教育与文化传承,看到主流社会之外的另外一套价值。
摄影:黄宝莹、陈嘉元、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不是拍纪录片你不会进入某个世界,也不会了解更多。纪录片的形式本来也有很多值得试验和发掘的空间。
纪录片需要你一开始时很谦卑地请教和接触拍摄对象,等对方打开心扉才愿意给你拍,愿意给你进入他的私人生活,他的人际网络和社群。
从镜头细看主流外的人与事
媒体经常以“怪兽家长”、“直升机家长”形容当下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在优秀的学业成绩与快活的成长之间,家长有无挣扎过?“我带着疑问去与香港少棒联盟的家长倾谈,感受到另类家长的矛盾,不给孩子玩不是,给他们去玩又担心,我的拍摄过程正是他们经历挣扎的过程。”导演葛思恒(Ada)在《家长应援团》里拍摄香港少棒联盟(少棒)的两个家庭,从这项孩子打球、父母管理球队的运动中,探索充满矛盾的亲子关系。
整个拍摄过程让我与两个家庭一同去成长、摸索,学习各个角色怎样运作,最终我亦能了解这些另类家长关心什么。
你和被访者的关系是好好玩的,他才是“写”剧本的人,他给予你看哪一面,很影响故事如何走下去,而我是作出反应的那个人。
本土纪录片渐擡头 惜难成教材 老师︰学生有机会“瞓晒”【三地纪录片】台湾有政府补贴 内地导演不断找“码头”【港足日与夜.足球史】年轻导演拍纪录片 补完张子岱空白的辉煌纪录片爆王家卫策展过程:“前进的唯一方式是记得过去!”
关注被遗忘的艺术人 填补题材空洞
他又指出在香港制作本地纪录片的重要性,“香港的电影市场正在萎缩,以本地故事为题材的电影较少,大部分电影都不是在香港拍的。就算是香港导演,在香港拍戏,拍的也以类型片居多。而类型片与香港人的生活有距离,很少回应当下、一般人的生活,大多是有关英雄的故事,与大多数人的生活脱钩,而纪录片则填补了这个空洞。”以他两部纪录片为例,题材为被遗忘的年轻演员,他们正用“身体去记录将会失传的传统文化”,同时亦是年轻人成长的故事,人人都能从中体会成长的挣扎。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