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伴生》到《有敬》 黄肇邦从百岁老人身上学懂生命价值

撰文: 邝晓恩
出版:更新:

我们时常祝愿老人家长命百岁。香港有个婆婆,活到104岁,却时常问:“天主何时带我走?” 这个婆婆朱有敬,是导演黄肇邦最新纪录短片《有敬》的主角。《有敬》是导演另一套纪录长片《伴生》同期拍摄的作品,也同样以生死教育为主旨,提出“长命百岁是否一种福气”这个疑问。乍听或会以为故事伤感,但黄肇邦却说:“有敬婆婆让你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摄影:江智骞

“如果单是接触卧病在床的有敬婆婆,我们可能没法想像原来她也有爱美的一面,还有这个笑容。”黄肇邦说。(电影剧照)

《有敬》与《伴生》 两种生死教育

去年年尾在院线上映的《伴生》,记录了三个家庭面对年长者患病及离世的心路历程。最近入围ifva的短片《有敬》与前者面向不同,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导演更将之比喻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在生死教育这个大主题下,作品各自探索关系、沟通以及生命价值等议题。

卧病在床与外出选衣服、出席婚宴的婆婆很不一样,黄肇邦说从婆婆后来的眼神看到她仿佛有更多的事想做,这也照见生命的意义。(电影剧照)

一向希望探讨生死议题的黄肇邦,在前作《子非鱼》的放映中认识了东华三院的负责人,由是便于东华三院做了数个月义工,认识了不同的长者以及他们的家人。由于语言沟通、受访者意愿等原因,最后用两年时间紧贴了解及拍摄的,共有四个个案,《伴生》展示了其中三个,《有敬》里的有敬婆婆是第四个。

黄肇邦过去接受关于《伴生》的访问时,总会提到有敬婆婆这个案:一个104 岁的婆婆,无儿无女,当年只身来港当“马姐”(女佣),大半生照顾别人的孩子,老来却只剩一位牧师当监护人,二十年前开始行动不便,每天哀叹想回天国……显然,黄肇邦很重视有敬婆婆的故事,原来他亦曾经试图将婆婆放到《伴生》之中,最后却选择独立制作成短片。

《有敬》跟《伴生》的方向有些不同。《伴生》主要想讲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即是同行者的关系;至于《有敬》,相对在探讨生命价值等问题上着墨多一点。而且想到既然已经有长片《伴生》,可以对广泛观众作教育和分享,那《有敬》这部短片或者可以走入校园、社区,作另一种功能。
黄肇邦
有敬是一名基督徒,她也许视天父比自己的生命来得有价值,但却无法否定她对别人生命留下的重要意义。(电影剧照)

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着

生死教育的范畴如通识科一样广泛,《伴生》着墨于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关系,也讲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至于《有敬》,黄肇邦形容是他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却坦承是“挺难处理的事”。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去观察,由起初片面地以为有敬是个厌世的婆婆,在不断相处与观察之下才发现,原来她也会有品味,喜欢别人赞她,是个十分可爱的人。黄肇邦反思:“很多时我们见其表面,却不知道实际蕴含的是什么。”黄肇邦觉得自己从有敬身上学懂——人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活的,一个人带给其他人的价值,有时连自己也未必知道。婆婆参加牧师女儿的婚礼,没有做些什么,但她的出现足以成为一份意想不到的深厚祝福。“有些人想自己进步,想眼光变得更阔,这是对他们很重要的价值。虽说人也是要增强自己的能力,但对我来说,这些东西让我帮到其他人,比起怎样填满自己理想的框框来得重要。”黄肇邦如是说。

有敬婆婆劳碌半生照顾别人,当走到不能自理的阶段,那种由自尊心驱使的落差感实在不能言喻。(电影剧照)

拍纪录片还原看事物的角度

不像剧情片一般都有完整的剧本,那一套纪录片到底该如何判断是时候停下来呢?起初黄肇邦也不停问自己到底在拍什么,经过两年的拍摄,他得出一个想法:“很多人觉得,拍纪录片应该是带着很多问题要去探究,要很清晰。但对我来说,我会很关心拍摄的课题,但它会发生什么,因为我其实也在不断学习中,所以必须很诚实和虚心去学,拍的过程当然也会思考在拍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事,但当刻一定不会想得通的。当你想通时,也就是你该完成这件事的时候。”

拍摄门槛降低,不少人都拿起镜头,想拍摄和呈现一些事,但黄肇邦却倒过来说:“我不一定要拍的,其实最初也没有想着一定要做导演,只是误打误撞以拍摄手法表达自己想做的事。”他时常问自己,也问新一代想从事电影拍摄的人:“为什么要拍?要呈现的是什么?是否不拍不可?还是只为满足自己拍摄的欲望?”问这么多,因为他深明拍摄过程对受访者必会造成影响,处理不宜甚至会造成伤害,如果最后还是选择“犠牲”他们,必须有勇气承认,同时要肯定可以馈赠更多倍的意义。

对黄肇邦来说,拍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还原看事物的角度,令大家不只用从上而下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虽然一直从拍摄中学到更多知识,但他没有觉得自己比从前掌握世界更多,反自觉愈拍愈无知。

对黄肇邦来说,纪录片导演这个身份跟被访者是同行者的关系,必须持开放态度,一同不断经历和成长。

导演简介:

黄肇邦,1986年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2011年获得CNEX基金会资助拍摄首部纪录长片《子非鱼》,作品先后入选多个国际影展,获香港亚洲电影节“亚洲新导演奖”提名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等奖项。2014年凭纪录短片《延长线》代表香港参加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最新纪录长片《伴生》获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年度推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