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游走香港旧日摩登建筑 欣赏战后城市设计中的取舍与用心

撰文: 唐灏德
出版:更新:

【展览】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正直转型时期,政府逐步开展大规模城市规划,同期整个香港兴建了很多富有当时建筑特色的摩登大厦和建设。如今,昔日的摩登建筑已不再符合现时的审美设计,老化和失修也让这些建筑遗产濒临消失或被重建。

城市规划及摄影师Walter Koditek对我城五十至七十年代仅余的建筑遗产进行详细研究,不单从视觉上记录香港旧有建筑,更策划展览邀请我们细看当年建筑设计的细节,期望借此唤醒人们对香港即将消失的建筑群应有的关注。

二次大战后,全球以及香港迎来巨变,战后婴儿潮和中国内战引发的移民潮为香港带来史无前例的城市问题。香港经济转型、人口急剧增加都让当时殖民地政府需要大规模建设,以及把城市重新规划来应对住屋和商业上的需求,建筑师需要在预算和时间同样紧绌的情况下设计能够符合时代需要,又不失美感的建筑。如是者,那时候的建筑以一种独特且务实的风格反映出当下建筑技术、社会气候以至价值观,让我们今天能够从观察这些旧有建筑见证香港过去发展和变迁。

香港战后建筑表现出不少“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每座建筑外墙均采用一致性框架和组合,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消除不必要装饰。标准化和重复性元素除了因为经济考量、材料短缺等因素,亦反映出当时“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的极简主义设计美学。普遍人们可能很容易会被建筑对称和一致的外观吸引,然而设计师其实巧妙地在形状、线条、图案和颜色上花了心思,让每座一式一样的建筑又有它们独特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我们现时仍然可以在香港旧式建筑中看到不少标准化、一致呈几何形状设计的现代主义式建筑,但重复之中却又能够看到不同,正是设计师当初为了平衡实用和美感时所下的苦工。

香港属亚热带潮湿气候,如何从设计中克服炎热和多雨的天气也成为了从前建筑的重要特色。中环美利大厦设计时就把窗户呈45度角的方式兴建,避免阳光直射、减少吸热之余,以更良好的角度透射自然光,又能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益,大大增加了室内舒适度。除此之外,很多旧式建筑的外墙亦会添加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壁架、翅等的外部突出层,有效遮挡阳光的同时,里头的小孔却可以达至透光和透风的效果,成为了当时设计的一大手段。

香港的旧式建筑有很多令人惊艳、赞叹的地方,多年来欧美摄影师和艺术家也不时以这些建筑群作题材。美好的东西很多时都是转瞬即逝,尚存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更加珍惜,而不是待消逝才去了解。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名称:《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筑》
地点:Blue Lotus Gallery,香港上环磅巷28号地下
日期:即日至2月12日
时间:星期二至日(早上11点至下午6点);星期一及公众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