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弃猫》忆父子关系 曾怀疑父亲参与南京大屠杀?|王璞
村上春树去年出了一本回忆父亲的书,薄薄的,只有两万字,有非常可爱的插图。书名叫《弃猫》。我一度是个村上春树迷,读过他出版的每一本书,甚至因此喜欢上了爵士乐。但比较起来,这本回忆录最使我感动。
文:王璞|原题:《弃猫》
读村上小说时,我总有种感觉,这人是个跟哪吒似的出世就能脚踏风火轮满世界跑的魔童吧?因为他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那种父母缺席、孤独面对人生的愤世嫉俗青少年。
看来,我的感觉还真有几分对。从这本回忆录来看,村上春树虽不象哪吒似的曾经脱胎换骨与父亲决裂,但跟父亲的关系的确一直疏离。身为独生子的他,当上作家后,父子二人更是“几乎决裂。有二十多年没见过彼此一面,没甚么大事基本上不会说话,也不会联系对方。”
直到他父亲得了癌症住在医院,年近花甲的他才跟九十岁的父亲达成和解。这时他才意识到:“虽然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牵扯着我们的那种类似缘分的东西,毫无疑问作用于我心中。” 而童年时父亲领他去丢弃一只猫的往事,便是那条牵扯起他连串回忆的线索,扯不断,理还乱。
之前他已有了要写写父亲的打算,还为此去找了不少认识父亲的人,想要一一解开多年来堵在心头的父亲谜思。比如父亲写的一些俳句,比如他一直怀疑,父亲参加了南京战役。因为他父亲曾经服役的那支部队,正是以最先攻陷南京而扬名日本的步兵第二十联队。后来他查到父亲入伍时间是一九三八年八月,而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听闻这一事实,我一下子松了口气,有种卸去心头大石之感。”
于是,童年时代父子亲密相处的往事一件件回到心头。从弃猫的故事开始,他渐渐从父亲那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背影,探索到父亲生逢乱世不得不“肩负那个不幸至极的时代微不足道一角”的内心痛楚。
跟着他想起的,是那个每天清早一起床就对着佛像长时间诵经的父亲形象。父亲曾经告诉他:诵经“是为了死在之前那次战争中的人们、以及死在战场上的战友。”这也成了他们父子间的心结之一吗?他书中没有明说。但从他追根溯源去了解父亲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是在努力走近那个已在彼岸的父亲的。他小说中一直告缺的父亲角色,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以一种动人心魄的方式呈现出来了,既历史又文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我不禁想,假如村上春树的书迷们明年要组诺贝尔文学奖啦啦队的话,我也会跟着喊上一嗓子:“村上春树!村上春树!”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王璞其他文章:读《百年孤寂》作者创作谈 魔幻写实主义作品竟基于现实?】
【王璞其他文章:巴菲特的老师人称“华尔街教父” 其自传重点却不在投资?】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