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小土屋却名为裴冷翠中心 论欧洲风情地名之浪漫|王璞
八十年代未我初到香港。最让我傻眼的是大街上那些商店之名。
文:王璞|原题:裴冷翠中心
擡头所见,到处都是“中心”和“广场”:维多利亚中心、伊利莎白大厦、太古广场、威尼斯花园。这些且不说,至少它们还真的是一座大楼。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那间门面三米不到的服装店,叫了伟业服饰中心,店堂小得转不开身的一家电器行,叫了国际电器总汇,我家门口那间小食店叫大中华,对这个店名大不敬的是,里面只放得下两张小方桌。
几年后回内地一看,从前一味“红旗”“解放”的店名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走在大街上,擡头便是夸张的招牌:亚洲大厦、宇宙饭店、环球商场,五洲中心,比香港更夸张的是那些名字的欧陆风情。明明是中式风格的屋村,却叫了塞纳河畔、罗马花园、柏林春天、米兰广场⋯⋯喝一杯咖啡在“巴塞罗那之梦”,饮一杯啤酒在“莫斯科郊外”。更有甚者,眼前明明是个油腻大牌档,头顶上却摇晃著这样一块招牌:哥本哈根小厨。
就跟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和人民公园一样,如今每个城市都有世贸中心和维也纳酒店,每逢我躺在一间维也纳酒店的房间里,总会好奇地想:不知道其它那些来宾,是否会在这泛出一股霉味的房间里体会出音乐之都的韵味?而那些坐在东北小城的大马士革饭店饮著一杯二锅头的食客,又会否找到身在《一千零一夜》的感觉呢?
不管怎么说,这些老板们俗虽俗,我们得承认他们俗得还真有幽默感。
不是吗?所谓的异国情调,不就是为了给我们沉闷的生活增多些色彩吗?毕竟,“相看两不厌”只是诗人的夸张,凡夫俗子还是得靠想像中的风景点缀自己贫乏的生活,让没财力去周游世界的人,也能在这些店名上体验一点五洲四海的浪漫。
我是在粤北一小站看到那块灰头土脸的招牌时,油然而生以上这些感慨的。那招牌摇摇欲坠地挂在一间破土屋上,上书五个大字:裴冷翠中心。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王璞其他文章:动物农场|为什么奥威尔要把革命领袖定为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