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问题对米沃什来说 其实不那么重要|王璞

撰文: 王璞
出版:更新:

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在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定位为波裔美国诗人可我在读他的《被禁锢的头脑》时感到,他的这一身份表述中有两点不确定。
文:王璞

第一,身为思想家的他,其实比身为诗人的他更加伟大。

第二,在他的一生中,身份定位始终模糊。他出生于立陶宛,在立陶宛长大、受教育并出版他第一本诗集。一九三九年他年近而立之年时,纳粹德国与苏联订立了瓜分周围小国的攻守同盟。立陶宛被分给了苏联。米沃什遂逃离家园去了波兰。一九五一年,当波兰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他在波兰驻法国文化大使任上出走,向法国政府申请政治避难。然后去了美国,并取得美国国籍。九十年代波兰成为民主国家,他又回到波兰定居。

《被禁锢的头脑》

作为思想家,国籍问题对米沃什来说,其实不那么重要,因为不管他处在哪一国哪一位置,他思考的是当代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在哪种社会体制下人活得更为自由快乐,更像个人。

【延伸阅读:二战纪念碑教我们的事|希特拉地堡与恐怖地形图纪念馆

《被禁锢的头脑》是在他投奔西方的两年后出版的。身为一名历经苏联和纳粹德国这两种极权体制统治的知识份子,他在这本书里主要探讨:极权主义是怎样诱惑知识界,让他们从自我欺骗、昏迷中一步步走向服从,终于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https://bigother.com)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这本书的四个重点研究对象都是他同时代有成就的作家,他们也曾遭受过极权政府迫害。其中有一位甚至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还写过一本集中营回忆录《毒气室往这边走,女士们,先生们》。

米沃什当初苦苦思索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

可他们在社会主义的波兰都变成了集权主义吹鼓手。体制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禁锢了他们的头脑,他们却要向这一体制效忠。为甚么?

不过我读这本书时最为感慨的还是:米沃什当初苦苦思索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普遍了。今天,别说要向这些从没体验过极权主羲灾难、却体验过了民主制度弊病的人解说将灵魂出卖给一种邪恶信念为何荒诞了,仅仅要说清楚那一信念为何是邪恶的,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