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姜·好音乐】三个大男孩 三种乐器玩出不同声音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一个吹口琴,发长及肩;一个弹钢琴,梳一头整齐的短发;还有一个玩色士风,访问那天戴了一顶朱红色的帽子。何卓彦、黄家正与孙颖麟,三位年轻音乐家将在今年的第二届本地姜音乐节打响头炮,三种声音“Smash埋一齐”。口琴的尖锐、钢琴的深沉、色士风的浑厚,看似“冲突”,实则也可“和谐”。

三位年轻音乐人(左至右:何卓彦、黄家正、孙颖麟)将于今年“本地姜音乐节”首个音乐会中演出,而刘子豪(右一)则负责编曲。(余俊亮摄)

三种声音 “跨”出音乐界线

三个大男孩背后,是另两个大男孩。刘子豪和罗健邦负责将旧乐曲重新编写,曲风有古典、有流行还有、爵士等等。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美国的古典跨界音乐组合 The Piano Guys,他们擅长将不同类型的乐曲重新改编,再用大提琴和钢琴等古典乐常用的乐器演奏,代表作《Michael Meets Mozart》就将莫扎特和Michael Jackson两种感觉迥然不同的音乐融合。这种玩法换成本地音乐人,又会玩出什么花样?

负责改编歌曲的刘子豪(Perry),精通古典、流行、爵士等各类音乐,曾在亚洲钢琴公开比赛即兴创作组别中获奖。(余俊亮摄)

刘子豪和罗健邦将张学友的《李香兰》和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的探戈四季组曲《Octeto Buenos Aires》重新编写成一首充满古典色彩的慢节奏乐曲,又用森巴的节奏将皇后乐队(Queen)的经典摇滚交响曲《Bohemian Rhapsody》和贝多芬的《给爱丽斯》重新演译。除此之外,他们亦有用到其他经典作品,方法更不只局限于改编乐曲本身的曲风,又会将不同的旋律混合,甚至抽取不同歌曲的元素编写成全新曲目。

例如其中一首组曲,便会由黄家正弹奏法国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的歌剧《卡门》,配合孙颖麟以色士风吹奏民谣歌手麦克林(Don McLean)的代表作《Vincent》,再加入何卓彦的口琴,将乐曲瞬间合奏成全新版的Brecker Brothers融合爵士乐曲——《Some Skunk Funk》。孙颖麟形容,演奏的过程就如几首歌曲“同时交叉进行”,乐器上的配合却显得非常和谐。

编曲新编 “撞”出新想象

口琴演奏家何卓彦(Leo),获得过十七项国际口琴赛事冠军,近年更跻身口琴国际赛事的评审团,成为最年轻的国际评委。其表演范畴包括古典、爵士、民谣、摇滚、以及流行乐。(余俊亮摄)

流行音乐主题较大众化,编曲易入口;爵士乐则讲求乐手的音乐知识、创意、默契和音乐听力;古典音乐的规范较多,演奏者务求将乐曲完美呈现。三种曲风予人印象截然不同,刘子豪却认为不同的曲风只是代表不同的性格和艺术美感。不过,编曲的过程必然困难重重,就如钢琴部分要同时兼顾和音、低音和节奏,口琴和色士风的部分又要避免因音色和音域接近而“相撞”,加上三种乐器适合的演奏风格亦有所不同,所以要考虑的往往比想像更多。

“Smash”一词有“打碎”的意思,他们将多首耳熟能详的古典和流行乐曲crossover,希望打破观众对音乐的传统印象,开拓更多不同的可能性。过去不少音乐人也曾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将旧曲重编,但以口琴、色士风和钢琴这三种乐器来演译,何卓彦则相信是首创的协奏组合。

以音乐为事业 “磨”多几把刀

主修钢琴的刘子豪正修读中文大学音乐系,平日亦会兼职作曲人和乐手。小时候的他在琴行外听见《给爱丽丝》后,便主动要学钢琴,小学时曾担任合唱团的钢琴伴奏。上中学后,学校要求学生学乐器,他就选择了单簧管,后来更因学校的教堂聚会需要风琴手,他又学了风琴,并认识了爵士乐。他相信,年轻音乐家若要以音乐为事业,就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只是认识不同的音乐类型,有时甚至要学习影像或其他跨媒体的艺术形式。

一个成功的年轻音乐人,不可只玩一种音乐,这样是很naive(幼稚)的。
孙颖麟
孙颖麟(Timothy),7岁开始接受音乐训练,2001年获全额奖学金入读伦敦吉尔德霍尔音乐及戏剧学院,完成学士学位后获该校颁发奖学金进修硕士课程,20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现为Hong Kong Saxophone Ensemble 主席。(余俊亮摄)

孙颖麟七岁就学习小提琴,后来到外国的音乐高中修读音乐及色士风,直至硕士毕业才回港,现时主要以表演乐手为职业,亦有于浸会大学任教色士风。眼见不少年轻音乐人因没有演出邀请而缺乏自信,他却认为要主动发掘机会。就如读古典色士风的香港年轻乐手只有大约五六人,发展出路其实很多,而且色士风可与不同乐器协奏,发展空间亦不只限于古典乐,但很多年轻乐手却拒绝尝试如爵士、探戈、流行,甚至摇滚等其他曲风,自我封闭于当代古典乐(contemporary classical)一种风格。

钢琴本身是独奏乐器,同时亦可透过室内乐(chamber)的形式与其他乐器合奏。不过,通常室内乐会的门票比钢琴独奏“更难卖”,相比下,教琴的收入比较稳定。黄家正认为音乐家可尝试用不同方式发展或转型,而非一直埋怨香港的市场细小、发展空间不足。“不少香港古典钢琴手很早就放弃了(以音乐为事业),甚至未开始就放弃”。假若教琴没有可观的收入,他相信会有九成导师流失,因为他们并非真正喜欢音乐,而是为钱教琴。相反,他非常敬佩某些爵士乐手,因为他们“即使失业都会继续做音乐。”

钢琴演奏家黄家正赢得今届E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为首为港人夺得这个大奖。(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在香港,古典音乐属于小众,口琴就更小众。要以古典音乐口琴家为事业,几乎是不可能。”何卓彦的父亲是英皇口琴五重奏成员,亦是香港口琴协会的创办人。他由6岁开始便学口琴,19岁在德国世界口琴节中更夺得三项“世界冠军”,回到香港却发现,“得到冠军也是没有人理会,在演奏厅里的仍然是那些‘口琴人’”。他认为要进一步将口琴发扬光大,就要尝试古典音乐以外的类型。过去几年,他曾在街头演出(busking)、组摇滚乐队、玩放克(funk)和流行音乐,现在专心钻研爵士乐。虽然爵士乐对乐手的要求甚高,但同时又提升了他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即兴能力,让他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口琴手”,发展的空间亦比以前更大。三年前,记者曾在一场由城大音乐学会举行的band show上看过他的演出,他当时不只是一队本地硬摇滚乐团的主音,又能以花巧的口琴技术与电结他手即兴演奏,令人叹为观止。三年后访问他,他的即兴演奏没有三年前的花巧,气质却更像一个成熟的音乐家。

除了三位年轻的音乐家和两位编曲家外,今次演出亦请来两位表演乐手,低音结他手Marcus和鼓手Nate。黄家正笑言,“Smashing”也可以用来形容“靓仔”,而两位表演乐手都极为英俊。

本地姜音乐节“Smash - 古典流行,共冶一炉”

时间:3月17日  8:00 PM

地点: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

演出者:黄家正、何卓彦、孙颖麟

票价:$280, $240,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