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唱自己的歌?《四十年》导演侯季然:传承那一种精神
1976年,台湾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了一场西洋民谣音乐会。准备表演的李双泽见表演歌曲全是西洋民谣,便在上台前拿着一支可乐对观众说:“全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都是英文歌⋯⋯我们自己的歌在哪?”他接着唱了四首国语和台语民谣。“淡江事件”不但令台湾文艺界展开了“中国现代民歌”的论战,大学校园内更掀起了一场民歌运动,成为了台湾音乐史上的重要时刻。
四十年后,香港文艺复兴基金会也以“唱出自己的歌”为题,与UA CineHub合办音乐电影节,台湾民歌纪录片《四十年》为其中一部放映作品。即日起至3月26日,电影节亦会放映另外五部有关音乐的电影。
为“民歌四十”拍摄纪录片的导演侯季然出生于七十年代。他国中(即中一至中三)的时候,民歌已不再流行,“滚石”和“飞碟”才是他的音乐启蒙。升读专科学校后,他参加了文艺社。当时社团成员经常聚会、开读书会,甚至会到学长的居所吃火锅,学长不时拿起结他唱出《如果》、《小茉莉》、《木棉道》等民歌。对他来说,民歌不只是学长玩的音乐,更加是青春的回忆,后来只有二十出头的他更有到场看“民歌二十”演唱会。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齐豫《橄榄树》,作词:三毛
以“人”为中心的民歌纪录片
侯季然初入行时曾为公共电视和滚石唱片拍摄了六集有关台湾流行音然产业史的节目《听时代在唱歌》,过程中发现台湾还有很多被遗忘的音乐类型。相反,“民歌是有光环的,无论在官方或商业市场都被宠爱”,即使它也有被时代淹没,但有关的书藉和电视报导亦为数不少。如果将“民歌四十”的纪录片拍成一套关于台湾民歌的历史记录,他担心会重复其他人曾经做过的事,很“不环保”。因此,他放弃以“资讯性”的手法叙事,反而以“人物”和“时间”作为故事的中心,强调片名不是《民歌四十年》,而是《四十年》(Ode to Time)。
从我做第一张专辑,基本上每一张都hit。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很怕回来送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