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唱自己的歌?《四十年》导演侯季然:传承那一种精神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1976年,台湾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了一场西洋民谣音乐会。准备表演的李双泽见表演歌曲全是西洋民谣,便在上台前拿着一支可乐对观众说:“全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都是英文歌⋯⋯我们自己的歌在哪?”他接着唱了四首国语和台语民谣。“淡江事件”不但令台湾文艺界展开了“中国现代民歌”的论战,大学校园内更掀起了一场民歌运动,成为了台湾音乐史上的重要时刻。四十年后,香港文艺复兴基金会也以“唱出自己的歌”为题,与UA CineHub合办音乐电影节,台湾民歌纪录片《四十年》为其中一部放映作品。即日起至3月26日,电影节亦会放映另外五部有关音乐的电影。

“淡江事件”发生后一年,李双泽在淡水镇兴化店海滩因拯救溺水的外国游客而淹死,得年廿八岁。(网上图片)

民歌作为青春的印记

七十年代初期的台湾虽有邓丽君、凤飞飞等出色的歌手,年轻人却偏爱欧美的英文歌。直至“淡江事件”发生,年轻人才开始下笔创作,自弹自唱。受到美国的民谣(Folk)音乐人如Bob Dylan的影响,他们所创作的音乐多是以简单的木结他或钢琴为伴奏的清新音乐,这种台湾民歌后来更一度取代西洋音乐在台湾主流音乐市场的地位。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民歌热潮开始减退,然而不少民歌音乐人却加入了音乐工业,一直改变着台湾流行音乐的面貌,就连当时最有份量的“滚石”和“飞碟”两间唱片公司的老板都是从民歌运动出身的。时至今天,台湾民歌对于当地人来说仍是琅琅上口的歌曲。即使每十年一度的民歌演唱会已踏进“民歌四十”,听众仍依旧到场欣赏一众“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演出。

为“民歌四十”拍摄纪录片的导演侯季然出生于七十年代。他国中(即中一至中三)的时候,民歌已不再流行,“滚石”和“飞碟”才是他的音乐启蒙。升读专科学校后,他参加了文艺社。当时社团成员经常聚会、开读书会,甚至会到学长的居所吃火锅,学长不时拿起结他唱出《如果》、《小茉莉》、《木棉道》等民歌。对他来说,民歌不只是学长玩的音乐,更加是青春的回忆,后来只有二十出头的他更有到场看“民歌二十”演唱会。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齐豫《橄榄树》,作词:三毛

以“人”为中心的民歌纪录片

侯季然初入行时曾为公共电视和滚石唱片拍摄了六集有关台湾流行音然产业史的节目《听时代在唱歌》,过程中发现台湾还有很多被遗忘的音乐类型。相反,“民歌是有光环的,无论在官方或商业市场都被宠爱”,即使它也有被时代淹没,但有关的书藉和电视报导亦为数不少。如果将“民歌四十”的纪录片拍成一套关于台湾民歌的历史记录,他担心会重复其他人曾经做过的事,很“不环保”。因此,他放弃以“资讯性”的手法叙事,反而以“人物”和“时间”作为故事的中心,强调片名不是《民歌四十年》,而是《四十年》(Ode to Time)。

《龙的传人》作曲兼作词人侯德建是台湾民歌代表人物,80年代不顾台湾禁令前往大陆,六四学运爆发后亦有参与其中,是“天安门广场四君子”之一,之后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现定居北京。在片中,他演奏了一首自己较少人熟悉的作品《一颗小小的石头》。(剧照)

台湾民歌乐手众多,包括蔡琴、罗大佑、侯德健、李宗盛、陈升等人,而侯季然刻意选择了几位“人生路很不一样”的民歌手,镜头从“民歌四十”的后台开始,拍下歌手演出前的准备情怳,直至歌手上台,画面就切换成其他片段。当中有他们口述四十年前的故事,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对当下情感的表达。

正当“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准备上台以卑南语唱出原住民的《丰收大合唱》时,画面就切换到他与家人吃饭、去街市买菜和在路上散步的片段,他忆述起当年投身原住民社会运动的经历和“淡江事件”等等。当年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编写成民歌继而风靡校园的杨弦,现时已在美国,并是一家健康食品公司的老板。镜头中,他只身走进乐器店试结他,又在家里独自进餐。曾获金韵奖(青年校园民歌大赛)的“木吉他”乐队五人重聚,各人笑谈当年趣事——创队成员张炳辉为家庭离开乐坛,电影中的他带上助听器在社区中心教音乐;而在工作室中认真准备木材制作结他的,却是当年最不懂音乐的李宗盛,今天已成为了声望高卓的“百万制作人”。透过这些片段,侯季然将各人的生活面貌、故事、回忆和当中的情感剪辑成一个不完整但又充满人情味的民歌记录。

从我做第一张专辑,基本上每一张都hit。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很怕回来送瓦斯。
李宗盛
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落在李双泽的纪念碑上,上面写着他当年说过的那句话:唱自己的歌。

“民歌四十”的主题是“传承”。对侯季然来说,要“传承”的并非“民歌”这种音乐类型,而是民歌所呈现的精神,那就是“朴素地用自己的手和嘴巴表达当下对于生活的感觉”。不同时代都有属于他们的语言、歌曲和声音,不论是那是摇滚、民谣,还是hip-hop,只要年轻人能够透过创作率性地表达当下的感觉,精神便得以“传承”。

导演侯季然(左)在拍摄现场。

导演Profile

侯季然,台湾电影导演、作家,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曾执导《听时代在唱歌》、《台湾黑电影》、《上上》,其首部个人影像作品《星尘15749001》曾获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

音乐电影节放映时间表(UA Cine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