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未来得及拿诺贝尔的音乐诗人 Leonard Cohen去世

撰文: 洪昊贤
出版:更新:

上个月Bob Dylan意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人认为,同为创作歌手,词作更有诗意的Leonard Cohen也值得获奖。今早,Cohen却已经离开我们,留下一把沙哑的声音,一首首富诗意的词作,一个不死的忧伤灵魂。

2012年,Cohen上台领取国际笔会首届具优秀文学价值作曲大奖(PEN Award for Song Lyrics of Literary Excellence)。(REUTERS)
诗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是Cohen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其后他还出版过小说,六十年代时已誉为“加拿大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走上音乐舞台前 已是加拿大最重要作家之一

1934年生于加拿大一个犹太中产家庭的Cohen,中学时已经接触音乐和诗歌。1954年,他在2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歌,并于两年后出版第一本诗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在站上音乐舞台之前的整个六十年代里,Cohen已经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68年,Cohen获得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学荣誉“总督奖”,却拒绝接受这一奖项。

文学创作难以维生,是许多作家用自己的人生一再证明的事。虽然Cohen家世不俗,父亲的遗产足够他继续创作而无生活上的忧虑,但在先后出版数本小说集销情却都一般的情况下,他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上。1967年Cohen来到美国,以其迷人的嗓音与诗化歌词,开启了辉煌的音乐篇章,那时候他34岁。

2013年,已79岁高龄的Cohen在瑞士蒙特勒爵士音乐节(Montreux Jazz Festival)上演出。(REUTERS)
当今最高水平及最具影响力的唱作人。 (high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echelon of songwriters)
美国摇滚巨星Lou Reed评价Cohen

跨越文学与音乐的界限 Dylan 与 Cohen

诺贝尔文学奖给Bob Dylan的表彰是“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崭新的诗意表达”——这点同样适合Cohen。不少人认为Cohen的创作跨越了文学与音乐,甚至其他艺术的界限;也有人认为他不忠于文学,“歌手的Cohen”在往后的认知里总是取代了“诗人的Cohen”。

2011年,Cohen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Letters),他在致辞中不禁落泪。(REUTERS)

Bob Dylan和Cohen经常被拿来比较,而他们本身其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Dylan一边开着车,一边跟坐在车上的Cohen说:“有位知名的歌曲创作人对我说,‘OK,Bob,我承认你是第一名,但我是第二名。’”Dylan继续说:“但是在我看来,Leonard,你才是第一名,我是第零名。”

Dylan曾评价Cohen的作品“深沉而真实”,也提到Cohen的音乐创作常被忽视。Bob Dylan与Cohen经常被比较:Bob dylan更摇滚,容易成为时代的声音,更易被大众接受;而Cohen则更为深沉内敛,在文艺界得到更多赞赏。与Bob Dylan相较,Cohen也许显得更深沉阴郁,原因不止是低沉的声线。Cohen的歌词时常被认为压倒了他的音乐创作本身,而其创作题材总是离不开忧愁、性爱。《Suzzanne》是忧伤的情歌,写出轨;《Everybody Knows》写的是八十年代爱滋危机里人们的性关系;《Seems So Long Ago》等曲都弥漫自杀气氛。

宗教与政治也是Cohen歌词中的重要部份,他对战争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对受压迫群体一直表现同情,如歌曲《The Old Revolution》。Cohen 最著名的作品《Hallelujah》反映其在宗教信仰上的探索,他曾隐居于洛杉矶附近的修道院并有法号 Jikan(沉默)。

“像一只伫立在电线上的鸟儿,像一个午夜合唱团的醉鬼,我以自己的方式争取自由。” (Like a bird on a wire, like a drunk in a midnight choir, I have tried in my way to be free.)
歌曲《Bird on a Wire》,Leonard Cohen
Cohen的自画像。

与死亡那么接近 在天堂上舞蹈

上月才推出第十四张大碟《You Want It Darker》,歌曲《You Want It Darker》歌词写到“I'm ready, my lord”,仿佛已经预备好什么。Cohen在最近一次接受《New Yorker》访问时提到:“最大变化的很接近死亡,我是那种喜欢秩序的人。我希望尽可能地整理好该整理的事。如果不行的话,也不要紧。不过我天性就希望所有事情都有始有终。”

访问中Cohen提到自己很幸运:子女都住得近,有几位好朋友,财政上亦未遇过很大的挑战。然而,对他的乐迷来说,总是穿著优雅西装并忧郁地抽烟的Cohen,死讯未免太过突然。2016年,这个世界失去了很多:David Bowie、阿巴斯、还有艾可(Umberto Eco)。

按下一个Play键, 1984年的这首《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众人离去,音乐散场,只剩下低哑的声音,Cohen的灵魂在天堂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