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设计师刘小康:本土设计要多元性、包容性和实验性

撰文: 麦婉婷
出版:更新:

一个职人,有一技之能,只专注他的技艺和知识,安守本份工作以营运自己的生活,甚至一盘生意,本已足够。不过,当人已上岸,不与外界交流,变相不就是另一种的闭门造车?虽然那看法有点主观成份,但业诚然还是需要人合力守。最近,在平面设计界,便有一位从事设计30多年的设计及艺术界的刘小康,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策划了一场展览《争鸣年代》,是关于1970-1980年平面设计,而那正好比是人工作了数十年,也不自觉有种责任、使命感去让行业生态继续传承的意识作。

刘小康珍藏了大量设计展的场刊,看尽香港设计演进。“当时的日本已留意到香港平面设计界。”(麦婉婷摄)

是次《争鸣年代》展览是由刘小康主动向香港文化博物馆提出,内容来自一个关于1970至80年代香港平面设计历史的研究报告,出于看到近年“本土”一词不断被使用、被提及和被推崇所谓的“本土”文化。

“在现今香港各界和设计界或许是时候要回顾一下香港本地创意文化是由甚么年代、甚么事情、甚么人建构出来,年轻一辈对以上所说的未必熟悉,但昔日那股多元性、包容性和实验性的创作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设计人。”
刘小康
刘小康(Freeman Lau),香港设计师暨当代艺术家。(麦婉婷摄 )

刘小康认为香港的设计教育有一个很难教的地方,就是本地的设计历史,“根本没有书籍完整记载,现在的设计老师很年青,或是从外国回来,他们也不了解本地的设计历史。”他进一步指出设计历史对本土设计的重要性,“理解香港创意文化是怎样发展出来是很重要,这样才不用跟着别人尾巴走。”他向记者推介推70年代的《文学与美术》杂志,“广泛介绍美术与文学,有很多传统美学、设计入门知识,很难得有本杂志专门说那些事,可惜只出了两年。”

刘小康高度推介《文学与美术》杂志,可惜只出了两年做便停刊了(麦婉婷摄 )

从设计掘起到本土意识绽放

刘小康表示早在60年代,香港设计已经萌芽,如工业总会提倡设计,到了在1968年还创立Design Council,及后1972年Design Council帮忙成立设计师协会,回头一数,也有40多年历史,是本地设计的重要里程碑。

70年代的电影业,仍十分注重平面设计,不论是字型、图片、插图,也经专人处理。(图:网上图片)

“70年代,我还是个中学生,看到设计和创意行业的蓬勃气氛,同时也看到设计的开放,深受大众注视,加剿当时政府举办比赛,很多人都鼓励设计。每个星期有很多活动,不论艺坛、设计、出版都很热闹。”他说那时很多事情发生,电影圈畅旺,广东歌兴起,“自《72家房客》上映后,大家更意识到粤语片有得做,开始有许冠文、新艺城出现。而且那时香港的政治很稳定,经济、福利措施发展也很好,加上中文运动,中文合化法(从前的官方语言是英文),变相有很多因素令香港人开始关注‘本土’,创意的人是做什么。”

他说那个年代有很多不同的创意人汇聚一堂,“像外国回来的石汉瑞(Henry Steiner),也有本土训练出来的靳叔(靳埭强)、陈幼坚等,那时很有趣,经济好,发展机又多,所以见到的情况是很正面,很开心,以艺坛来说,就有水墨和新水墨运动两批人,这正正是香港特色——夸界、包容和多元性。”

夸界、包容和多元性​

“说香港风格?其实很难。”
刘小康
“本土”真是今期流行,有剧场便探讨“本土”的风格,“透过与香港的景观:景物、景色、颜色,引发相关的事物,来剖析香港本土文化面貌,描绘出香港本身的光环(Aura)。”(7A班剧剧组)

“那时就算讲中西文化融合的设计,各有各的手法去做,变得很多元。因为靳叔是画家,切入点不一样;Henry(石汉瑞)是西方眼光看中国文化元素的外国人;陈幼坚则以商业角度切入。”刘小康说他们各有主张,而不是单单一个风格。“那时还有从海外回来。像荣念曾,当时剧场专才不多,变相他都是借人来合作,形成出很多跨界举动。如翁维全,借在美国完成摄影课程,回来又是什么事也可以做,设计人才不够,他便做设计。”

《争鸣年代》展览是关于1970至80年代香港平面设计历史(香港文化博物馆)

所以,本土设计素来形象不定,不只是一个风格派系,而是多元的。“例如平面设计曾跟中国水墨关系密切,上一代的平面设计师很多也是画水墨画,既有将水墨元素融入设计,也有将设计放入水墨,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刘小康说可惜的是80年代后,香港已经没有很强的主张,“与70年代中后期,由一班设计师共同主张有民族、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走出了一堆氛围截然不同的作品来。现在,究竟香港是什么?这已没有人讨论。在不太清楚香港是什么时,便没有依据去寻求一种风格。”

就如《争鸣年代》,如果能发展成一种视野,并能界定香港在两岸三地有什么作用,或香港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怎样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这样就有所谓的香港风格。

在未有前例,大家的开放精神很活跃,不过这也要看设计师的坚持。
刘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