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用爱克服耳疾困扰 一生所追求的女性大部分是贵族出身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贝多芬一生追求著“爱”,他一方面不断革新音乐的形式,以表达对艺术的热情;这种对艺术的“爱”让他克服自身的耳疾困扰,毕竟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他写道:“是艺术让我决定活下去。”另一方面,他对女性的爱情追求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终身未婚,但拥有多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患得患失的感觉亦在不同阶段的创作中有迹可寻。几天前,我邀请了两位迷上贝多芬多年的钢琴家查海伦和赵宁,畅谈“乐圣”毕生对艺术及爱的渴望。
文:黄嘉浩 | 原题:为艺术、为爱而活的“乐圣”

“要明白贝多芬怎样追求爱,首先要爱上他。” 两位钢琴家先与我分享她们如何对这位作曲家产生感觉。查海伦与贝多芬磨合的时间较久。尽管小时候已弹奏多首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她却认为自己弹琴的风格较直接、典雅、甚至“女性化”;老师亦常说她这种演奏方式半点“贝多芬味”也没有,极其量只能弹好海顿及莫札特。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尝过一番人生后,她才终于觉得与贝多芬有一点的暧昧。但她也反问:21世纪的听众还未能跳出上一代的规范,只能单一地接受“英雄式”的贝多芬诠释吗?

延伸阅读——

相反地,赵宁则觉得自己对贝多芬一见钟情,很多演奏上的处理都与作曲家的原意一拍即合。弹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前,也喜欢阅读他的生平故事。事实上,贝多芬的音乐已成为她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赵宁经常以贝多芬的音乐与她的大提琴家丈夫谈情,在家中一有空,就会合奏他的大提琴奏鸣曲;每清早叫醒儿子起床上学的方式也不是靠闹钟,而是大声播放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由香港电台第四台与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联合制作,荟萃32位钢琴才俊,演出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相关电台节目将于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一连32日,下午1时15分,在香港电台第四台播出。

(左起)钢琴家赵宁、古典音乐广播人黄嘉浩、钢琴家查海伦(照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查海伦和赵宁本身是音乐知己,空闲时喜欢讨论贝多芬,尤其钟情于他的爱情史。两位兴奋地分享她们熟读贝多芬的每封情信,因而了解作曲家对“爱”的渴望,并在演奏时有更深刻的体会。贝多芬早年已缺乏爱,童年生活只局限于在父亲的残酷威迫下练琴,后来也因耳患失去了生命的安全感。两位钢琴家认为,这全是作曲家日后对多位女性动情的原因,他一直希望寻找自己失去了的爱——他需要的不是肉欲的享受,而是心灵的陪伴和支持。

贝多芬经常在钢琴奏鸣曲中使用的“渐强后突然变弱”标记(照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贝多芬一生所追求的女性大部分是贵族出身,显然他的平民身世成了最大的障碍,而每次的失败都让他对“爱”越感陌生;这循环性的失落感却让他谱写出前所未有的情感深度,亦使他更醉心于追求艺术的完美。查海伦和赵宁常拿起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时,猜想那经常在不同乐章出现的“渐强后突然变弱”标记是甚么意思。或许,这就是贝多芬追求“爱”的写照——每次充满期盼后,总是被迫放弃的无奈。这份空虚与寂寞亦讽刺地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黄嘉浩,古典音乐广播人,钟于指挥、研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