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时代意义|邵颂雄
历史上能藉一套特别类型(genre)作品纪录一生艺术发展的作曲家,已是凤毛麟角,尤其该作曲家把生命的跌宕起伏都写进音乐之内、于该类型不断突破求变,更是鲜见。
文:邵颂雄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正是个中典范,把他少年时从海顿学艺有成的心得,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孤诣,迈向中年时遭逢耳聋、失恋、与家人龃龉难合的打击,以至晚年时于寂静无声的境界中,写出直击心灵深处、冲破形式局限的天籁之音,都囊括其中。聆听这32首乐曲,彷如细读贝多芬人生的32段诗篇,当中不论激昂抑或低回、优美还是尖锐,所散发一份对生命的真挚和热情,即使200多年之后听来,依然激荡心灵、令人动容。
任何艺术作品的优劣,都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及该门艺术的发展而作评价。今时听来曲风一致、和声设计相近的两首乐曲,可以因为创作年代不同,而有创新与因循之别。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却是每一首都走在那个时代的最尖端,不但启发了往后钢琴音乐的写作,即使当中对奏鸣曲式的破格处理,也影响了其他类型的发展;当中的晚期奏鸣曲,前卫之处,直至20世纪初,依然有学者及乐评认为离经叛道、艰涩难解,可见其前瞻性与创作力之远之广。
从时代背景而言,这套写作年份横跨40年的钢琴奏鸣曲,适值法国大革命前后,而“自由、平等、博爱”标志这场运动理念的口号,亦成为贯穿音乐作品背后的精神。当此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法国、18世纪、革命口号,而成为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时,我们今天领受音乐对这份理念汹涌滂湃的热情、深刻睿智的反思,也能受其熏陶、滋养心灵。音乐照耀出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于面对困苦、孤独等冲击时,依然闪亮璀璨的人性光辉。由瞬间窥见永恒;由两个世纪前的音乐,也能让我们体悟现今制度思想对普世价值的挑战,矢志为“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不懈奋斗的大爱与坚持。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既是他人生的缩影,也是唤醒心灵的一道旅程。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邵颂雄,人文学者,专研佛学。著有《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及《乐乐之乐:巴赫〈郭德堡变奏曲〉的艺术》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由香港电台第四台与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联合制作,荟萃32位钢琴才俊,演出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相关电台节目于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一连32日,下午1时15分,在香港电台第四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