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从惜食出发 学生用厨余设计环保产品宣扬不再大嘥

撰文: 谢欣慧
出版:更新:

近年社会热烈关注环保及艺术发展的议题。“生活上任何事物都关于艺术和设计。”是老生常谈,环保与艺术跟设计之间又能否联系?关注厨余问题的环保团体食德好,最为人熟悉的创新之举莫过于7年前引入食物回收计划,持续进行至今,却较少人注视到他们其他同样创新的环保工作,像于半年前开展的“惜食艺游”,由大专学生参与设计环保产品,以艺术设计作为切入点,向大众展示处理厨余的多种可能。摄影:梁鹏威、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川”设计者想到蕉叶易枯萎的特性,因而从生产简易性及速度出发,设计出简单的匙子模具。

如何厨余处理?你我或立刻想到堆肥,然而本地每日倾倒于堆填区的食物超过3,300公吨,即使将一半用作堆肥,香港农地少,简直“用十世都用不完”。解决厨余的最好办法当然是不浪费食物,惟煮食时难以准确预计分量,同时,大众对处理厨余的问题缺乏想像,为了打破传统减废思维及将环保融入生活,食德好与煤气公司合办“惜食艺游”活动,早前已圆满闭幕。

“惜食艺游”于半年内为公众举行了多个关于处理厨余的工作坊,图为其中的鸡蛋雕刻工作坊,希望能扩阔大众对处理厨余的想像。

玩味与创新并重

整个活动环绕“环保惜食”的主题,并以“好玩艺术”及“创新设计”为两个主要媒介。在“好玩艺术”,食德好为公众人士举办多个主题工作坊,如厨余美食、食物扎染、鸡蛋雕刻、再生肥皂等,而“创新设计”方面,食德好邀请了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THEi)环境及设计学院的同学设计环保产品,协助公众源头减废,作品于闭幕礼当日另设的环保艺墟中展出。

香港人生活忙碌,不欲花额外心神于环保之上,因此食德好一直认为要推动环保,先要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实践方法。他们留意到外国有不少家品方便日常实践环保生活,当中不乏简单的设计,例如日本有位女童为了爷爷设计出铁、铝罐分类机,与学界有紧密联系的他们便想到与THEi合作,邀请同学们设计环保产品。

编织蕉叶盛载食物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食德好特设两个杰出设计奖项,分别为低年级组及高年级组。低年级组别主要为大专一年级生,导师为他们定出“蕉叶”作为设计主题,由于计划由2016年11月展开,同学们如白纸无疑,但往往绘出的图案却是最令人惊喜。

低年级的得奖作品“川”由陈谓贤和吴铭匡设计。他们的作品“物如其名”,“川”字形的模具是设计的重点,将蕉叶加厚后,跟着模具𠝹出形状,将两旁条子屈向中间,便能成为一只匙子。

“川”设计者想到蕉叶易枯萎的特性,因而从生产简易性及速度出发,设计出简单的匙子模具。
“蕉织”以传统的编织方式为柔软的叶子加固,发挥了传统技术对现代环保生活的想像力。

纵然作品并未完善,但当中的设计理念才是最值得嘉许,二人指:“我们留意到蕉叶的纹路及鲜绿的特性,想将此保留,但蕉叶的保鲜期短,大约5至6天便会发黄或变霉,为了加快在社区中的制造速度,然后供应给食肆,我们想到制造一个模具,简单易用的设计甚至适合庇护工场的员工使用。”他们从供应链中出发,想法长远。又了解到蕉叶软身,需要加固,于是尝试将蕉叶叠起加固,经过多次试验,发现3片最适合。导师赞许学生们会研究材质的特点并加以发挥,为自己带来新的启发。

“蕉织”以传统的编织方式为柔软的叶子加固,发挥了传统技术对现代环保生活的想像力。

其他作品虽然没有得奖,但当中亦不乏具启发性的构思,例如以蕉叶建构成一种环保材质的“绿色煮意”,设计者陈嘉鸿同学便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对蕉叶的特质有新发现:“蕉叶柔软承托力低,想到不如干脆将蕉叶打碎压缩,便能成为坚固的材质。制作时知道叶的抗水力弱,但又不想加入塑胶黏合剂,后来发现蕉叶面上的蜡质在打碎后有助其他物料渗进,于是我想到加入面粉然后烘干,物料可如塑胶般坚固。”由李咏彤及方雅愉设计的“蕉织”则糅合了传统的交叉编织技术,将蕉叶撕成条状后加以编织,令蕉叶坚固得可放置食物。

从教育理念出发

另一边厢,作品执行上较之成熟的高年级组别则由“厨余果酱瓶”夺得,由大专四年级生郑观平、林颂礼及尹梓峰设计。构思之时,郑观平从家中的果皮启发灵感,他分享:“看到母亲在家中晒果皮,当时我便想果皮其实仍有食用价值,但除了做陈皮还可做什么呢?上网得知果皮还可做果酱,于是便想到要设计一个简化做果酱程序的物件。”

除了简化程序,设计亦是从亲子角度出发,他们说:“我们认为环保要从教育入手,因此希望设计出一件小朋友都适用的机器,从小培育他们环保的意识。”

“厨余果酱瓶”的设计者(左起):林颂礼、尹梓峰及郑观平。

制作果酱时要先切碎食材,他们便想到在瓶子上方设刀片槽,将果皮放上,以木塞压下便能切丝,小朋友不用接触锋利的刀口,他们指设计如何配合人体力学是当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此外,瓶子中间设有两条发热线,加入调味然后加热搅拌即成。他们又将机器设计得小巧轻便,希望令小朋友感觉它似玩具多于工具。

不得不承认学生们制作的成品,与推出市场的成品仍有一段距离,然而食德好项目经理袁德志认为活动能启发更多学校关于环保设计的议题,而且认为学生们的创意具启发性,即使他们仍是学生但想法仔细,能从美观、韧度及效用等多方面考量。

“厨余果酱瓶”设计以解决果皮厨余为目标,同时考虑到教育下一代,因此设计时以亲子角度出发。

减少大嘥从家居开始

食德好一向注重创新,认为有革新思维才可以改变固有的局面,袁德志说:“食德好是全港第一个回收食物的机构,最初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大家都怕食坏人怎办?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由最初没有资助进行,至现时政府拨钱资助,而坊间亦有愈来愈多回收食物的机构,令我们更了解创新是改变固有局面的不二法门,相比传统以讲座形式去宣扬理念,我们想到以艺术创作及设计出发。”

另一方面,没想到当大嘥鬼形象深入民心的同时,香港人依然大嘥,厨余占堆填区的废物达四成,而厨余当中大部分由家居制造,袁德志说:“纵然大家近年对厨余减废更有概念,甚至深表认同,食德好回收的食物却愈来愈多,而我们一直的理念是源头减废,回收应是最后一步。纵然大众都将减废的成效归咎于政府,我们认同政府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他指出现在每日本地倾倒于堆填区的食物仍超过3,300公吨,当中的家居厨余占总厨余量超过七成,“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由自己做起,一步步改变环境,因此今次惜食艺游的艺术活动主要针对家居厨余,希望为家居厨余找新出路,同时借此宣扬家居厨余的问题及减废的概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