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她与赵无极同代却被遗忘?重新认识华裔女性艺术先驱贺慕群
【展览/艺术/贺慕群】上世纪中期巴黎是全球现代艺术熔炉,也是华人艺术家重要舞台。当时赵无极以抽象山水轰动画坛,朱德群在光色韵律中寻找东方诗意,而常玉则以简约线条重塑人体美学,这些名字被写入西方现代艺术史,成为“东方遇见西方”经典范本。
然而,在以自由与独立著称的“大茅屋学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还有一位同样来自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在贫困与孤独中默默耕耘,却长期被主流叙事遗忘——她是贺慕群(1924-2012)。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近期举办“玩·具:贺慕群百年回顾展”,汇集其近百件代表作品,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与艺术创作,涵盖油画、素描、版画及珍贵档案,重新梳理这位女性现代艺术先驱的艺术遗产。
谁是贺慕群?
贺慕群192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逃难至上海,家道中落的她白天在工厂做工,夜晚坚持学画。或许是这段经历塑造了她坚韧气质,也让其作品始终关注底层生命力。
她在20多岁时离开家乡旅居海外,先是到台北,后来在1950年远赴巴西圣保罗,并在当地顶尖画廊Sao Luis举办个展。南美热带色彩与原始主义风格,深深影响了她后期浓郁用色与简练造型。她在巴西生活十多年,更在当地生儿育女。
后来在1965年,她进入大茅屋学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学习,开启职业艺术家生涯。1968年,油画《玩偶系列》获法国妇女沙龙大奖令其声名鹊起。法国文化部1970年授予其专属画室,肯定其艺术成就,这间画室前主人正是赵无极。
1996年后,她往返巴黎与上海,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等机构举办重要个展,并将60余件代表作捐赠上海美术馆。晚年尝试宣纸与油彩混合创作,直至2012年逝世。
其作品融合塞尚、高更后印象派风格与中国写意精神。静物以厚重色块堆叠出雕塑感,人物省略五官而以轮廓传递情感,面包、蔬果、劳动工具等日常物件被放大至充满画面,赋予近乎宗教性的庄严。风格纯朴自然,简洁有力。
她不仅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是一位被低估的大师,作为亚洲女性现代艺术家重要一员,在重塑全球艺术史中起到关键作用。
香港回顾展首度公开重要作品
展览标题取义“玩具/游戏”,突破对贺慕群“苦难艺术家”的单一想像。策展团队以“行、玩、磨、归、刻”为轴,呈现其不同时期创作风格与心路历程,亦提取作品中苹果、面包、南瓜等日常物件,放大抽象化成为空间装置。
展览亮点包括1968年巴黎“妇女沙龙展”获奖作品《玩具系列》,该系列确立其在欧洲艺术界地位。她以暗红、暗黄与墨绿色块描绘相依人物,在抽象几何风格中,画面中一家三口看书、拥抱、游戏,让人感觉温馨祥和。
走在展览中,不难发现她不少作品都是静物画作,面包、苹果、南瓜等日常之物成为她最爱题材之一,她以凝练具象方式描摹最平常之物、 最平凡生活,这和她到巴黎后节俭生活作风相关,大型画作《二篓苹果》(1978)便是其一,这次亦是首次公开。至于其极具现代主义的人物肖像《蹲》(1970)同样值得一看,人物结构如雕塑,笔触却流畅生动。
她在巴黎期间,曾为生计所迫学习铜版画,这成为她艺术重要分支。作品兼具油画的厚重与版画简约,线条如刀刻般锐利。展览将通过手稿、铜版画雕刻母版、档案及版画作品,呈现她如何通过版画语言拓展现代主义的表现边界,其1972年作品《买面包》便是当中代表作品之一。
【展览详情】
名称:玩·具:贺慕群百年回顾展
地点:中国⾹港亚洲协会⾹港中心
日期:即日至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