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罕帕慕克:当家族与城市命运交织
在欧亚交界处,有一座两度成为帝国首都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世代交替,进入二十世纪,昔日帝国的繁华璀璨渐渐褪色,一层愁绪悠悠飘落,覆盖在城市景色之上。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二零零三年出版《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既写自身的成长故事,也写这座城市的古今变幻。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罕‧帕慕克(上):当家族与城市的命运交织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土耳其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罕‧帕慕克一九五二年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菁英家庭,为了回应家人的期望,大学选择了入读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后来中途退学,转为念新闻研究所,并于二十二岁时涉足文学创作。其后他写下《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纯真博物馆》等作品。二零零六年,他创造历史,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人。
从一座城照见文化发展
土耳其先后经历两个帝国统治——公元三三零年,东罗马帝国君主君士坦丁定都于此,取名君士坦丁堡;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图曼帝国攻占,其后易名为“伊斯坦布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鄂图曼帝国战败,伊斯坦布尔交由协约国接管。
两次大战以后,国际格局进入全新章节,帝国纷纷衰落,西方新崛起的国家跻身列强。曾历经皇朝的国家不得不思考:发展是否必须摒弃传统?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被称为国父的凯末尔成了第一任总统,并带领国家走向西化及世俗化的道路。当时,凯末尔政府雷厉风行,提倡资本主义,实行政教分离。在教育方面,则颁令以拉丁字母取替阿拉伯字母。
从一个家族照见盛衰无常
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标题看来,读者也许会猜测这是一本都市文学,或是历史小说,甚至是传记体。然而,这些类别都无法尽然描述这部作品。帕慕克透过书写自己的家族记忆,折射伊斯坦布尔的兴衰,而家族成为了城市的缩影:“然而随着父亲和伯父一次次破产,家产凋零,家庭破裂,为钱的争执越来越厉害,每回去祖母家便让我苦恼,也让我进一步发现,虽然姗姗来迟,虽然迂回而至,鄂图曼帝国的瓦解给伊斯坦布尔蒙上的那层失落阴影终于也席卷了我们的家。”
想像与回忆交织而成的作品
整部家族史其实作者是在诉说想像中的自己,如书的开首曾埋下伏笔: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见的东西:在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某个地方,有一栋跟我们家相似的房子里,住着另一个奥罕,几乎是我的孪生兄弟,甚至我的分身。”
“每当我不快乐,便想像去另一栋房子、另一个生活、另一个奥罕的居处⋯⋯这第二个人生就是你手上的书。”
了解帕慕克的读者会发现,作品当中一些细节又与其生平吻合。虚实交错的情节,让读者仿佛透过一层朦胧的滤镜,瞥见伊斯坦布尔抽象却更真切的一面。
作家唐睿分析指:“香港向来被视为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有很强的城市书写传统。然而,书写一个城市的方法繁多,尽管香港作家已经实践了不少探索,但这些探索之外,仍有无限的可能。因此,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启发,同时作为一个切入点,让有兴趣的读者以避免片面、刻板的视角,去看见一个远方国度。”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