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丁斯基|点、线、面中有抒情 解密抽象艺术的独特美学
之前我们在介绍保罗・克利(Paul Klee)时,曾提到来自俄国的抽象画大师康汀斯基(Wassily Kandinsky),而12月正是他的月份,他于这月出生,亦在这月去世。
克利与康丁斯基是终生的挚友与艺术伙伴,在绘画之外两人都有音乐的修养,同样看出了音乐与艺术之间的融和,康丁斯基就曾说:“颜色是琴键,眼睛是琴槌,灵魂是钢琴的琴弦。艺术家就是演奏的手,抚弄著一个又一个琴键,让灵魂震颤。”
要为艺术欣赏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是不可能的事。也许有些画在你眼中是只应天上有的惊世之作,但在他人看来只像是小孩子在玩泥沙的泼墨。抽象派艺术(abstract art)作品就经常陷入这种两极评价的漩涡之中,一幅幅以凌乱的线条、零星的斑点和不守规矩的用色所“拼接”出的艺术品,如果要为这些独特的美学解密,也许从今天的主角康丁斯基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音乐开始直到拿起画笔
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美学理论家、音乐家以及诗人,他亦是俄裔法国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的叔父。十九世纪中期的俄国,正是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康丁斯基虽然从小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不过其人生初段一路都跟随父母的安排——成为一个律师。
直至1896年,三十岁的康丁斯基参与了莫斯科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画作展,深受《日出・印象》的艺术大师莫内(Claude Monet)的启发,毅然决定搬往德国慕尼黑,进入极富盛名的慕尼黑美术学院就读,自此走上了艺术家之路。
刚开始习画的康丁斯基,受印象派的影响很深,其中《蓝骑士》(Blue Rider,1903)可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画面描绘身披蓝色斗篷的骑士,穿越一片绿草山地的景象,绘画轮廓粗略,犹如一群色彩的组合,这些都跟传统印象派的用色大相庭径,似乎自从踏入绘画界的一刻,康丁斯基就已经对色彩有著特殊的直觉。
1910年之后,康丁斯基的作品逐渐摆脱了早期印象派的影子,转而靠拢当时流行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并且在这段时间他和好友马尔克(Franz Marc)创建了“蓝骑士”画社(英文:The Blue Rider/德文:Der Blaue Reiter),这个曾经出版自己的刊物《蓝骑士年鉴》,还于1911年至1913年在慕尼黑组织举办了两次展览,直至1914年一战爆发而解散。之后加入蓝骑士的还有保罗・克利(Paul Klee)及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也自从“蓝骑士”开始,康丁斯基的画风正式宣告进入抽象派时期。
《黄・红・蓝》:线条随风起舞
康丁斯基成熟期的画作,大多舍弃了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转而用心钻研线条和色彩在人类心理引起的反应,创作了许多纯粹由颜色、线条和各式形状构成的作品,而且其命名往往颇具个性:只标上类似乐章的序号,或者直接以“第几号构图”(Composition)为名,以描绘抽象的感觉,作为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抒发。
“第几号构图”系列:
康丁斯基自由抽象的作画手法是大约在1910年蓝骑士时期成形;而在1922 年,康丁斯基受聘到德国魏玛包浩斯(Bauhaus)设计学院当教员时,他也进入了他抽象派艺术创作的高潮,他的绘画逐渐从自由的抽象,转向一种有规则的抽象形式。
《黄・红・蓝》(Yellow-Red-Blue, 1925)可谓是他最具诠释价值的代表作,这幅饱含规则形状、直线以及几何图形的画作巧妙地结合了作者情感的热烈释放,结合的方法是在几何结构与造型中配上明亮的光与柔和的色彩,使抽象的线条绘画富于激情和浪漫。
《黄・红・蓝》采用“对立”的原则作构图:右半部以深蓝和深紫两个圆形为基底,颜色和线条较为浑厚浓重;左半部以浅黄色为主的画面就显得轻盈许多,但增多了细致的线条。
画面背景的画法刚好相反,厚实的右边以清素的淡黄作底层,轻浅的左边则以从边框晕染的紫和蓝来支撑,使得色彩完美地遮盖了线条和几何图案的突兀与枯燥,同时也令线条支撑起颜色的扩散与交集,达到视觉效果的最佳和谐。
对观赏者来说,抽象艺术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意念图案,所以面对《黄・红・蓝》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无谓的猜测、揣摩与思考,在色彩、线条的舞动中,尽情体会艺术的纯粹与美丽。康丁斯基也终于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觉式的画风与几何图形元素,使他的作品留下了抽象的墨彩。也许对观众来说他们并不习惯这种形式至上的表现,然而这些画作的美丽却是不可置疑的。
抽象主义的美学精神
若要追本溯源,康丁斯基的抽象美学实然并非原创,其最早见于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的著作《抽象与移情》(Abstraktion und Einfühlung)。
沃氏认为,在艺术创造中,除了移情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著,这就是“抽象的趋势”。抽象的源头来自于人与环境之间存在著冲突,人感受到空间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故此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只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
人若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那唯有将客观物像从其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所以抽象艺术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与构图等纯粹且恒久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情绪和节奏。
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含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热抽象或“抒情抽象”,以自由的弧线为主,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代表人物就是康丁斯基,他善于运用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弧线与几何图案,加上活泼丰富的色彩,呈现和谐蓬勃的生命力;而另外一种冷抽象,则是以纯粹的几何块面和单色运用构成的作品,代表人物就有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不过康丁斯基被誉为抽象表现艺术(abstract expressionism)之父,并非止于他的艺术创作,他同时也是艺术理论家、美学批判以及教育家,这是艺术史上少有的。《艺术的精神性》、《点与线到面》等康丁斯基教职时期留下的著作,俱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
康丁斯基最为生动的美学思想,就是“音乐性的艺术唤醒”,或许是从小学习古典音乐,康丁斯基运用色彩的灵感大多来自音乐:不受视觉限制的音符排列看似自由散漫,实则有著很强的逻辑和秩序,失之毫厘就不能达致“悦耳”,何谈打动听者。所以康丁斯基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要从色彩、线条和画布跟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且用他的一句话作结:“颜色是琴键,眼睛是琴槌,灵魂是钢琴的琴弦。艺术家就是演奏的手,抚弄著一个又一个琴键,让灵魂震颤。”(Colour is the keyboard, the eyes are the hammers, the soul is the piano with many strings. The artist is the hand that plays, touching one key or another, to cause vibrations in the soul.)
【人与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