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馆】视为重要文化资产 英国民众主动保卫
在香港,博物馆从不算是切身的事。无论是复修、加价减价、还是M+天价购藏,都好像静悄悄的,没太多人关心或留意。相比之下,于1869年已在香港成立首家博物馆的英国,却是一个博物馆产业颇为发达的国家,而且难得的是,在英国,博物馆文化深植社会。即使近来政府的紧缩政策有意削减博物馆开支、导致部分博物馆面临闭馆危机,民众也会自发救馆、动员签署和筹款,为的是好好保存属于每一个英国人的文化遗产。
工业革命后,首家英国博物馆 —— 大英博物馆于1753年正式成立,现已发展成英国以及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英国现时有超过2,000家博物馆,当中28家为国家级博物馆、超过1,100家为独立博物馆。平均不到4万人就拥有一家博物馆(香港则是平均每33万多人才拥有一家博物馆)。2014年,在文化、传媒及体育事务部公布的调查中,一共有53%的成年人曾于过去一年参观过博物馆;2014-2015年度更一共有超过5,000万的入场人次 —— 这比起所有英格兰超级联赛加上其他联赛的观众更多。
即使英国政府对博物馆的资助愈来愈少,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却十分蓬勃 —— 2013年,英国创意产业的增加值总额(GVA)占英国经济的5%;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文化产业内每一英磅的投资、会带来一共两英磅的收入。英国的博物馆除了在收入及入场人数方面高企之外,难得的是,在英国人心目中,博物馆更是无法取代的重要文化资产。2013年博物馆协会的研究指出,英国博物馆观众认为博物馆在社会层面上扮演一个关键角色,比起在个人层面所造成的影响更大。2009年的统计发现,曾有超过10万名义工于英国独立博物馆工作 —— 等于6,470个全职员工的工作量,也等于为博物馆节省了超过1亿镑的支出。
在这个博物馆文化深植其中的社会,民众不只是被动的“参观者”,更会积极自发的保卫一家家受紧缩政策威胁的博物馆。英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5年已有1/5的英国博物馆相继关闭,暂停向参观者开放。有见及此,有有心人在社交媒体上成立“I Love Museums”网站,邀请大家以手持“I Love Museums”纸牌自拍一张的形式,分享自己跟博物馆间的故事,反对博物馆关闭。去年11月,在英国Durham也有民众在街上抗议记录Durham轻步兵团历史的Durham Light Infantry (DLI) Museum的关闭,声言若博物馆关闭,这段历史就会被隐藏及遗忘。
博物馆不只是物品的展示,亦关乎历史、文化的身份认同,以及本地人怎样回看陪伴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壤。香港博物馆,对香港人来说,会有同样的价值吗?公共博物馆将陆续翻新完成,M+亦预计会于2019年开放,这会改变我们跟博物馆的关系吗?
(“再思博物馆”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