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馆】太空馆翻新 梁伟明:悉数更换展品

撰文: 吴世宁
出版:更新:
太空馆馆长梁伟明也承认现时的展品有点旧,所以闭馆翻新之后,会新添约100件展品,当中占多数为互动展品。(陈焯辉摄)

香港人亲切唤作“菠萝包”的香港太空馆,不经不觉已在尖沙咀屹立35年。太空馆里教人晕昡的天幕电影、360度旋转的陀螺仪、或九大行星模型,都在大家的童年烙下印记。但这座推广天文及航空科技的博物馆,却渐渐落后于时代。

 

自1991年起,太空馆的展厅已不再更新,仍见怀旧的“牛龟”电脑、九大行星模型仍有已被剔走的冥王星。24年后,太空馆终于闭馆翻新,展厅誓将大变身,展品会更好玩更互动。且看这座太空馆,到底可如何连接我们去广大无珢的浩瀚宇宙?

 

太空馆馆长梁伟明带记者入太空馆,犹如一场梦中探险,也解答了记者自童年游览太空馆时心中的谜团。原来太空馆职员的办公室一样位于“菠萝包”内,外墙椭圆如蛋,十分可爱。又原来,天象厅的天幕背后,是一道半空的维修通道,更可爬上顶!“我都爬过,好好玩!”梁伟明笑说。

由铝造金属片造成的天象厅天幕,预计最迟2018年全数更换为天幕物料,务求做到无缝接合。(陈焯𪸩摄)

现存展品悉数更换 七成属互动展品

在商业及资本至上的香港,以推广天文知识为使命,太空馆从来也是一个奇妙又奇幻的空间。太空馆于1980年建成,由备受敬重的香港天文界先躯业余廖庆齐出任创馆馆长;它是全球首座电脑化的天文馆,更有一部德国蔡司制造的星象投影仪,可在天幕上投影8000颗星星,当年可说是相当威风。然而自1991年开始,太空馆已没有再全馆更新,2004年康文署调查显示,在7间博物馆中,参观者对香港太空馆整体、设施及展览的满意度为最低。

“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展品有点陈旧。”梁伟明这样解释。康文署2008年拨款3200万元作大翻新,惟因招标、设计过程繁复,工程一拖再拖,直至2015年底才开始。更新后,现存展品将全数更换,展放约100套新展品,当中约7成属互动展品。“在地下的宇宙展览厅会营造太空的环境和气氛,由最近身的地球、太阳再讲到更远的恒星和星系,到最后讲宇宙起源。”梁伟明说。

 

互动展品也推陈出新 —— 如让观众可亲身体验月球重力的“月球弹跳机”、让观众站在滑浪板上模仿在宇宙穿梭时空的“重力冲浪”、以及利用投射影像,让观众感受宇宙失重状态的“宇宙飘浮”等等。而一楼的“太空探索展览厅”则会增加介绍中国航天科技的部分。

太空馆计划添置的互动展品“宇宙飘浮”的设计图——空透过影像投射让观众感受宇宙失重状态。(香港太空馆提供)
位于太空馆地下的宇宙展览厅设计图。 (香港太空馆提供)
另一计划添置的互动展品“月球弹跳机”的设计图,让观众能体验月球重力。(香港太空馆提供)

没有做得完的主题

太空馆踏入35周年,回顾过去,梁伟明认为太空馆成立后,香港人的天文知识明显的提升了。“我记得,刚开馆时香港只得两个天文学会,现在已有6个!”梁伟明说。即使宇宙浩大、无常,在此讲现实的商业城市看似虚幻,但梁伟明仍相信天文教育普及有多重要。“天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遥远,你看近期的电影《火星任务》(The Martian)和《星际启示录》(Interstellar)都好受欢迎。”

 

梁伟明又指,太空馆很乐意向公众讲解大众感兴趣的知识,如是否真的有黑洞?火星的风暴是否真的这么大?他又指,早前香港有人说疑似见到不明飞行物体,但太空馆澄清,那其实不过是一颗光亮的流星。“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解决了一些疑团,但又同时打开了更多谜题。太空馆根本没有做得完的主题!”梁伟明笑说。

博物馆不只是游玩的地方

热爱太空科学的前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李伟才,亦是博物馆咨询委员之一。他认为太空馆及科学馆其实算做得不错,但期望两者能加入更多人性元素,讲更多科学家及天文学家的故事,加强科学史的介绍部分。“我记得我女儿曾去澳门科学馆,她回来后我问她如何,她说忘记了,因为那里只是游玩的地方。”李伟才担心,若果博物馆只顾强调互动、好玩,会忽略了真正的知识传授。

太空馆将于今年年底完成翻新,这个菠萝包,从此不再一样。

 

(“再思博物馆”系列十一之五)

被大众称为“菠萝包”的太空馆,不知不觉已在尖沙咀屹立35年,但原来自1991年起便没有进行大型翻新。(陈焯𪸩摄)